雌孕激素受体及细胞色素芳香化酶在绝经前妇女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宫内膜息肉(EP)是女性常见病之一,也是引起子宫异常出血和不孕症的常见原因,表现为绝经前的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和绝经后的不规则阴道出血,危害妇女健康。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宫腔镜的广泛应用,子宫内膜息肉如今得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但是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息肉的病因错综复杂,涉及到内分泌、代谢、遗传、细胞因子等多个方面的因素。目前多数研究认为息肉受体异常导致内膜局部增生,形成息肉。   雌孕激素受体(ER、PR)为甾体类激素受体,广泛分布于子宫内膜、乳腺组织、输卵管、子宫肌层、阴道上皮等,以子宫内膜的表达最多。雌孕激素为甾体类激素,通过与受体结合作用于靶细胞,发挥生物效应,而激素对靶组织的影响程度与细胞内受体含量有关,因此受体的含量和分布就显得特别重要。Taylor等发现了EP与正常内膜的ER、PR表达有明显差异,推测子宫内膜局部ER、PR失衡与EP的发病有关。Mittal等研究发现ER、PR在息肉间质细胞中表达均比正常内膜间质细胞低。但大多数研究只涉及到息肉患者和正常人群的比较。   最近有研究提出,ER、PR在EP患者宫腔各部分子宫内膜的分布可能是不均衡的,因为多数息肉患者均为非弥漫性局部内膜的息肉样增生,而息肉周围内膜形态通常正常,提示EP患者本身内膜间受体的含量和分布存在差异,造成局部内膜对雌孕激素反应异常,或受体效应受影响形成局部异常增生。但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尤其对子宫内膜息肉及其周围内膜的受体变化的资料则更少。因此了解其分布情况,可以对息肉的性质有更多的了解。   子宫内膜息肉的治疗一般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传统的刮宫为盲刮,很容易漏诊,单纯宫腔镜切除息肉治疗应用较广泛,治疗效果显著,却不能阻止一部分EP的复发,因此我们需要更多深入探讨EP的发病机制,从而更有效地治疗及预防EP复发。   目前的一些研究表明EP患者的血清雌激素往往正常,推测EP的高雌激素可能来源于局部雌激素的增加。近年来,子宫内膜芳香化酶引起子宫内膜异位症局部雌激素合成的研究已成为热点。芳香化酶P450(aromatase cytochrome,P450arom)属于细胞色素P450的一种酶,由血红蛋白和酶蛋白构成,在体内多种雌激素合成部位表达,如卵巢颗粒细胞、胎盘合体滋养细胞、脂肪和肝脏等,可氧化脱去C19类固醇(雄烯二酮和睾酮)的19-甲基,使A环芳构化,从而转变成C18雌激素(雌酮和雌二醇),是雌激素形成的最后一步限速酶,直接影响了正常或异常组织合成雌激素的水平,对雌激素依赖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重大意义。其中,已有乳腺癌,妇科肿瘤中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癌、子宫腺肌症、子宫肌瘤、卵巢性索肿瘤等的报道,而对子宫内膜息肉方面的研究较少。Maia等研究了芳香化酶P450在EP及正常人群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发现EP表达的芳香化酶P450明显高于正常内膜,推测子宫内膜中芳香化酶的表达可能是EP发生的病理基础。   本文通过探讨绝经前子宫内膜息肉(EP)的雌孕激素受体、芳香化酶在绝经前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息肉部分宫内膜及其周围部分宫内膜的分布情况,深入了解EP本身内膜的性质,探究息肉发病的相关因素,并对EP的诊断、治疗及预防复发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收集2009年7-11月中山二院行宫腔镜手术且术后病理确诊为子宫内膜息肉的未绝经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宫腔镜直视下选取患者息肉组织作为息肉组,息肉旁外观正常内膜组织作为对照组,并经病理核实。其中24例为增生期,16例为分泌期。   所有被研究患者均至少半年内未服用过激素类药物,无重大疾病。   2方法:   (1)门诊对患者行宫腔镜检查,镜下检查初步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者入院后行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TCRP)。   (2)宫腔镜直视下取息肉部分及邻近息肉部分外形正常的宫内膜部分组织,用10%福尔马林保存后进行石蜡包埋。   (3)HE染色切片制作:将息肉部分及非息肉部分宫内膜分别进行常规切片,进行HE染色,镜下观察病理情况。   (4)ER、PR、P450免疫组化染色切片:将息肉部分及非息肉部分宫内膜各常规切片,息肉部分及非息肉部分宫内膜分别进行ER、PR、P450免疫组化染色。   (5)进行ER、PR及P450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判定。   (6)统计方法:采用SPSS13统计软件分析,表达率的比较使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镜下观察息肉特点提示,息肉组织大量浆细胞、少量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间质增生,腺体扩大,厚壁血管纤维化。   2. ER、PR、P450的免疫组化阳性细胞表达率比较:   3. ER表达率:增生期息肉腺上皮为95.8%,增生期内膜腺上皮为79.2%,二者之间ER表达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增生期息肉基质为91.7%,增生期内膜基质表达率为50%,增生期息肉基质的ER表达比增生期内膜基质的高(P<0.05);而分泌期息肉腺上皮为87.5%,分泌期内膜腺上皮为37.5%,分泌期息肉基质为87.5%,分泌期内膜基质表达率为31.3%,分泌期息肉包括腺上皮和基质的ER表达水平较相应的分泌期内膜高(P<0.05)。   4.PR的表达率:增生期息肉腺上皮为37.5%,增生期内膜腺上皮为100%,增生期息肉基质为41.7%,增生期内膜基质表达率为100%,;而分泌期息肉腺上皮为50%,分泌期内膜腺上皮为100%,分泌期息肉基质为62.5%,分泌期内膜基质表达率为100%。不管是腺上皮或基质,是增生期或分泌期,均为息肉组低于相应内膜组(P<0.05)。   5.P450arom的表达率:增生期息肉腺上皮为83.3%,增生期内膜腺上皮为33.3%,二者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增生期息肉基质为100%,增生期内膜基质表达率为41.7%,二者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而分泌期息肉腺上皮为87.5%,分泌期内膜腺上皮为25%,二者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分泌期息肉基质为100%,分泌期内膜基质表达率为31.3%,二者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在EP中呈高表达,在EP周围内膜中相对呈低水平表达,且其表达水平不随月经周期而改变,分泌期和增生期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1.雌孕激素受体在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子宫内膜上分布不均衡,局部内膜雌激素受体的高表达和孕激素受体的低表达可能导致内膜对雌孕激素反应异常,最终形成子宫内膜息肉。   2.细胞色素芳香化酶在子宫内膜息肉中呈高表达,在其周围内膜中相对呈低水平表达,且其表达水平不随月经周期而改变,提示芳香化酶引起局部雌激素合成增加可能参与了息肉的形成。
其他文献
近几年,养牛、马等牲畜的农户越来越多,我们发现一些农户,在玉米生产的中后期,常打玉米叶片喂牲畜。他们以为玉米棒已经长成,叶片多少无关紧要;而中部叶宽大肥厚、鲜嫩多汁,
我们没有魔法棒,从生理上,我们无法真正变成一个孩子.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从心理上真正走近孩子,走进孩子,理解他们的需要,尊重他们的个性.朱永新教授在《重返童心的世界》
期刊
摘要: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保障社会成员养老需求的社会保障核心制度,不仅承担着养老保障代际收入再分配功能,同时也能够实现社会成员生命周期收入再分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运行效率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养老保障水平,政府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承办者,也是制度的重要参与主体,养老保险制度政府绩效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与完善的关键。本文以社会绩效、基金运营绩效、管理绩效为视角,建立养老保险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价政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教育教学的要求,而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充分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时,教师要针对散文的特点,多做整体把握感知,创设情境再现散文的意境,把感情的清泉引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多读多悟,在“情境赏读”中披文入情,带情进文,在情境阅读教学
玉米纸钵盘育苗移栽新技术由通化市农业科学院开发、1995年获国家专利。玉米纸钵盘育苗移栽省种(1亩用种0.75公斤),省工(不刨埯、不点种、不烧水、不间苗),1次保全苗,(春冻
目的:观察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介导的宫内感染对子代大鼠海马盐皮质激素受体(mineralocorticoid receptor,MR)、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表达及下丘脑-
康巴高原上的土司制 ,发展到 2 0世纪中叶 ,由于它自身的痼疾 ,跟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社会是那样的格格不入 ,最终在多方力量的共同作用下 ,迅速走向崩溃。在这种制度终结时各种
人工智能课程被很多学校纳为小学科目之一,但其课程冗杂、陈旧、连续性差,不能很好地适用于教学中.人工智能教育进阶式校本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人工智能课程的学习,可以在实践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disease,CD),是一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