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橙+伏令夏橙体细胞杂种细胞学观察以及两个柑橘有性杂交组合后代的培育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8150342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柑橘体细胞杂种主要应用于培育新型多抗砧木,接穗良种和作为培育三倍体育种的亲本材料。关于这些体细胞杂种的花粉育性及其遗传稳定性、减数分裂时期染色体行为等研究还不够深入。本试验以“宜昌橙(Citrus.ichangensis Swingle)+伏令夏橙(C.sinensis Osbeck)”体细胞杂种为试材,以两亲本作对照,分别观察三者叶片和花器官(包括雄蕊和雌蕊)的形态学和细胞学特征,发现体细胞杂种的叶片和花器官均大于两融合亲本,体现了四倍体细胞的巨大性;另外,对杂种及其亲本的花粉育性方面进行了观察和统计,发现杂种花粉育性介于双亲之间,偏向高值亲本,说明杂种可以作为三倍体育种的父本;对其减数分裂时期染色体行为进行了观察,发现减数分裂前期染色体构型主要以二价体为主,且中期和后期观察到较多的落后染色体和染色体桥,这为探讨其果实无籽或籽败育的现象提供了间接证据。鉴于珠心胚现象在柑橘育种方面的普遍性,现以单胚HB柚(C.grandis(L.)Osbeck‘Hirado Buntan’)为母本,用默克特橘橙(C.reticulata×C.sinensis)的花粉为其授粉,套袋100天后取幼果未退化的种子,接种到MT、MT+ME、MT+GA3三种培养基上进行胚培养,经继代培养得到46株试管苗。另外以温州蜜柑(国庆1号)(C.unshiu Marc.‘Guoqing No.1’)为母本,以沙糖橘(C.reticulata)的花粉为其授粉,套袋100天,取幼果种子,消毒后同样接种到以上三种培养基中,经胚抢救得到206株试管苗。对温州蜜柑×沙糖橘杂交后代分别进行分子鉴定,由于温州蜜柑和沙糖橘亲缘关系很近,没有找到在两亲本间存在差异带的SSR引物,对其后代的鉴定还需要借助其他的途径;对HB柚×默科特橘橙后代进行SSR鉴定,表明杂种苗的比例约为54%。本试验杂交组合的配置,拓展了柑橘的遗传基础,为柑橘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候选资源。
其他文献
隔年的杂交稻种比当年的麦种贮藏要难得多。一旦保管不善,就会造成霉变或是发芽,失去利用价值。为了保持隔年杂交稻种的播种品质,现提供两点贮藏技术。 The next year’s h
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是一种十分珍稀的药用真菌,其主要药用部位为菌核。为从分子水平研究菌核形成机制,以期为其工厂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作为前期研究克隆了包括9株桦褐孔菌菌株与2株同属菌株在内的共11株纤孔菌属真菌的漆酶编码基因的DNA片段,同时克隆了菌株FL的漆酶基因cDNA片段,确定了内含子位置并推导出氨基酸序列,进一步对所得所有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如下:1.
看起来似乎平淡如常的山村景色,却能使人感受到大自然恩赐给我们的一种生命的气息与律动,读者赏画时能自然而然的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这就是白老师画作出神入化的艺术魅
We will build a cubic anvil cell (CAC) apparatus for high-pressure and low-temperature physical property measure-ments in the synergic extreme condition user fa
Molybdenum disulfide quantum dots (MoS2QDs) were synthesized via a hydrothermal method using sodium molybdate and cysteine as molybdenum and sulfur sources,resp
阿尔弗雷德·施蒂格利茨(1864~1946)生于美国新泽西州,后赴柏林深造,于1890年重返美国。他主编了一系列摄影杂志,其中包括在传媒史上声名显赫且颇具影响力的《摄影技法》(Came
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本文试提出笔者的一些浅见.
本文对不同梨品种果实生长动态及果实与叶片营养物质含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香梨、早酥梨和新梨7号单果重变化曲线呈“慢-快-慢”的单“S”型,早酥梨和新梨7号果实
茶叶作为饮品的特殊性,使化学农药和外源抗虫基因的使用受到限制,这就给害虫防治带来很大困难。近年来,防治技术的确取得了很大进步,但茶树虫害仍屡屡成灾,农药残留超标形势依然严峻。因此,在茶树抗虫育种技术、抗虫基因资源以及内源抗虫剂的发掘和综合防治理论上要有新的突破。基因表达谱差异显示技术是最近兴起的研究同种细胞在不同状态下基因表达差异的一种有效手段。目前已成功应用于植物对害虫取食诱导防御的分子机制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