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岛由纪夫无论是在日本国内还是我国,都是一个迄今为止尚颇有争议的作家。虽然这种争议丝毫不影响他作为文学家的伟大性,但本文的要旨主要是集中在他的争议性上的。 事实上,之所以会产生本文的论述,正是发端于对三岛由纪夫争议性本身的思考。既然有争议性,就必然至少有:1 持不同观点的多方;2 相互矛盾的各种观点。然而作为一种科学研究,即便是人文科学,这些互为矛盾的争议也必然、应该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的。一个已故的作家,他的可让人产生争议的客观事实,无非就是:1 作品;2 经历……。即使还有别的,也同是一些客观事实。本文并不想从三岛由纪夫本人以外的、评论家的地位出发来探究这些争议性,所以就把视角缩小集中在作者本人及其作品所自带的矛盾性上面来进行论述。而矛盾性、矛盾,便顺其自然的成了本文的关键。这是绪论。 要对这些矛盾性进行研究,我把作者作为一块蛋糕,纵向切开,共得到4个分层,自下而上依次是:1 作为人类的共同矛盾、特别是美学矛盾存在的必然性;2 作为日本人所具有的民族矛盾性;3 作者本人所经历时代的矛盾性;4作品《丰饶之海》中体现的矛盾性。各自对应的章节分别是: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一章。之所以把第4分层提到第一章来讲,只不过是为了增加作品——这一和作者直接相关的、比较有可读性的要素。 作为细节:1 第一章的篇幅相对较长,原因就像上面所讲,是为了增加可读性,或者说是选择了一个比较大众化的切入口;2 第二章在谈到人类共同的矛盾必然性时,在回溯美学矛盾发展史的同时,也结合了部分三岛由纪夫的美学矛盾。因为这4个分层并不是完全孤立的,也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3 第三章论述日本民族固有的矛盾性时,引用了结构主义的方法论。原因是结构主义由于罗兰·巴特的《符号帝国》一书显得和日本的固有矛盾性比较有缘。这可能是一种巧合,但毕竟是适用的。我不想进一步探讨这种适用性的完全性,因为a、那不是简单的日本文学课题;b、和“矛盾”之于本文是一个关键一样,结构主义仅仅是我个人选择的一个视角而已。4第四章阐述的时代矛盾性距离三岛由纪夫可能比较近,因此也最容易被一些弗洛伊德主义者大谈特谈。我虽然不是一个坚定的反弗洛伊德主义者,但同时也不喜欢和他们发生冲突—况且我既无扎实的精神分析学知识,在文本主义盛行的今天,纠缠于作家本人其中显然也是不明智的做法。所以总的来说,这一章节的篇幅相对不多。 最后,作为结论,本文在提出矛盾性之于三岛由纪夫的多见性以外,并不是想强调这些矛盾性,来搞浑原本就充满争议的三岛研究,或是哗众取宠。恰恰相反,正是直视这些矛盾性的存在,我们才能更无负担的接近作者和他的作品,从中得到思考的乐趣和阅读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