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的古村落保护开发研究——以山西平遥西源祠村为例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123456789dtd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使广大农村发生了不小变化,这也为古村落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及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由于在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实践上存在诸多的问题和误区,一些古村落传统的建筑风貌、淳朴的人文环境等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古村落正面临着瓦解甚至消亡的危险。作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体的古村落一旦毁坏,便意味着千百年来经过人们世世代代传承的历史文化积淀的消失,这种巨大的精神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因此加强古村落的保护受到了社会普遍的关注。2006年,政协委员冯骥才提出了《文化空巢及其对策》的提案,呼吁抢救古村落中的正快速流失的民间文化遗产;2007年4月,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上,与会代表共同发表了保护乡土建筑的《无锡倡议》,再次对新农村建设中如何保护乡土建筑表示深切关注,并提出了乡土建筑保护和利用的建议。因此,研究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合理的开发保护古村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的阅读和整理,了解了关于古村落在新农村建设中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进展,对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总结,深刻揭示了新农村建设中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面临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总结出一些解决的措施。 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以山西省两源祠古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作为实践,作了实践性的研究,并就若干重要理论原则的具体运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合具体情况,提出了相应对策。 在本论文的最后部分,主要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和认识新农村建设中古村落的保护与旅游舰划理论,为古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其他文献
当前,有许多建于六、七十年代甚至更早的建筑仍在服役,这类建筑已经或者即将达到正常使用年限,并且,鉴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和使用功能要求,这类建筑多存在功能单一、结构简单、形式老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大规模的展开,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城市的老住区快速的消失殆尽,许多有价值的历史街区也在这个过程中被拆除了,这些历史街区经历过良好的规划,街区内的
本文旨在通过对城镇群空间自组织发展稳定性的研究,作用并提升现有城镇群空间规划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科学支持我国新兴城镇群对时空承载能力的迫切诉求。全文沿三条线索展开,分
清真寺在中国两千多万穆斯林日常生活中是重要的社会文化活动中心,并且中国清真寺建筑的风格都有各地民族的文化特征。总而言之,清真寺体现了伊斯兰教历史文化、建筑艺术、教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滨海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与保护的矛盾日益激烈,屡屡出现以破坏旅游度假区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为代价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行为,破坏了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可
随着天主教传入山西,带来了一种新的宗教建筑类型——天主教堂建筑。近代山西天主教堂是山西近代建筑中较早出现的西方建筑类型,在传播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当时当
2002年,联合国将该年定为“国际生态旅游年”。同年5月,世界生态旅游峰会在加拿大魁北克召开,大会发表了旨在积极促进生态旅游发展的《魁北克生态旅游宣言》。这标志着生态旅游
康巴藏区是藏族三大民族区域之一,地跨川、滇、青、藏四省区,相对于卫藏与安多两大藏区而言,康巴藏区以其独特的自然、人文历史而自成体系,极富研究价值。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
循环经济以及相关产业区的发展代表着当前国际发展趋势,也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中国逐步走向讨论和处理国际问题的前沿,面对全球化趋势以及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养老建筑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同时为节约资源,减少建造成本,将闲置的旧建筑改造为养老建筑成为切实可行的扩大养老建筑建设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