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公社制度解体以后,农民恢复了独立的决策、生产单位的地位,激发了生产积极性,在一定时期内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但农民单门独户的生产也逐渐暴露出诸多缺陷,成为农民增收的“瓶颈”:第一,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第二,不能形成规模经营,交易成本高,谈判能力差;第三,产品技术含量低,处于整个产业链的底端,获利微薄;第四,农业生产、经营中所需的服务面临政府供给与市场供给的同时缺位,农民只能自我提供。
为解决上述难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地区就出现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户为主体的产权清晰、主体明确、自愿联合、自治互利的农业合作组织。随着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了新的法律身份,得到了法律的保障和政策的支持。其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7.91万家,实有入社农户2900万户,合作社数量过万的省份(直辖市、自治区)达到15个,合作社在社员规模和服务内容等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随着合作社的快速发展,相关研究也成为经济学界备受关注的热点。
笔者曾于2009年和2011年暑期两次参加调研,实地走访农民专业合作社,亲眼目睹了合作社在农村地区的蓬勃发展,切身感受到合作社确实是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但调研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现象:当前合作社发展情况参差不齐。合作社的注册资金从几万元到几千万元不等,社员规模从几十户到几百上千户不等,合作社发起人有普通农民、龙头企业、村干部、产销大户等之分,合作社拥有的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存在差异;有的合作社发展较好,社员增加,生产规模扩大,有的合作社在迅速兴起之后,社员纷纷退社,快速倒闭;有的合作社规模较小,却得到了社员较高的认可,有的合作社规模较大、发展较快,却也暴露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和现象促使笔者思考和寻找造成合作社发展的差异的原因。
笔者认为,合作社的产生、生存、壮大与消亡,归根结底在于其效率状况。现有文献对合作社在分摊成本、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户谈判地位、扩大市场份额、增强农户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新技术推广和新产品开发,以及给社员带来安全感和归属感等方面体现出的生产和组织上的效率有许多富有意义的探讨和丰富的研究成果,也是笔者继续研究合作社效率问题的基础。但文献中对合作社效率的界定尚不明确,对影响合作社效率的因素的研究也尚待完善和系统化。在总结、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以有别于前人的俱乐部理论的研究视角,探讨合作社的性质、效率和影响合作社效率的因素,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一方面,以全新的视角研究合作社的性质、效率和造成效率差异的原因,在理论上拓宽合作社问题的研究视野;另一方面,应用理论的研究成果指导实践,探讨如何提高合作社的效率,促进合作社的发展。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采用规范分析、调查研究、统计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基本思路为,首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效率、效率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然后,就实地调研取得的数据和资料进行统计与案例分析,最后,依据分析结论,提出促进合作社效率提高的政策建议。依此思路,文章共分6章。
第1章为导言,介绍文章的选题、界定主要概念、说明文章的方法与结构、创新与不足。第2章为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梳理了俱乐部理论的发展、变迁与国内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相关研究。第3-6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其中,第3、4章是全文分析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础。第3章界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将其定性为向社员提供俱乐部产品的经济俱乐部,并创新性地提出合作社的效率即合作社向社员提供服务(俱乐部产品)的效率,包含结果的效率、过程的效率和横向比较的效率三个层次。第4章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效率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指出社员构成、信息状况和排他成本是合作社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了同质性社员构成与异质性社员构成,信息对称与信息不对称(管理者信息占优、社员信息占优)、低排他成本与高排他成本对合作社效率的影响。第5章对实地调研获得的一手数据和材料进行统计与案例分析,描述合作社效率及社员构成、信息状况和排他成本的特点,分析社员构成、信息状况和排他成本对合作社效率的影响。第6章针对合作社社员构成、信息状况和排他成本的特点及其对合作社效率的影响,提出调动稀缺资源与维护社员利益相结合、引进外部人才与内部人才培养相结合、强化内部监督与增强文化凝聚相结合的政策建议,以提高合作社的效率,促进其健康、良好的发展。
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俱乐部理论的分析视角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效率问题,为合作社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合作社向社员供给服务本质上属于俱乐部产品供给的问题,应属于公共经济学的研究范畴。根据笔者的了解,目前文献中对合作社的研究侧重于法律和政策的解读、制度经济学及一般经济理论的分析,以公共经济学中俱乐部理论的视角研究合作社问题的则几乎未有。
2.基于对合作社及其提供服务的性质的界定,将合作社的效率定义为合作社向社员提供服务(即俱乐部产品)的效率,包含结果、过程和横向比较三个层次:从结果看,合作社能够以较少的可得资源完成对社员的服务提供,实现投入产出比的最大化;从过程看,合作社能够在提供服务的各个环节节约成本;从横向比较看,合作社向社员供给服务能够比政府供给和市场供给更有效率。
3.将合作社向社员提供服务的机制界定为具有“自主决策——自主筹资——自主提供”等自治特征的自愿供给机制,由需求表达、供给决策、筹资机制、服务提供、激励约束五个方面组成。通过与政府供给机制的对比,发现合作社的自愿供给机制具有需求表达的简洁有效、供给决策的民主有效、筹资机制的公平有效、服务提供的均衡有效、激励约束的直接有效等特点,在向农户提供生产、经营所需的服务上,合作社的自愿供给比政府供给更有效率。
4.以社员构成、信息状况和排他成本为合作社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其影响机理。同质性通常被认为是实现合作社效率的前提,但需求表达、决策和筹资的“囚徒困境”使同质性合作社面临效率的损失;异质性通常被认为会带来效率损失,但在决策、筹资和社员间的学习、互补方面却促进了合作社的效率。在管理者信息占优的情况下,若管理者是合作社的投资惠顾者,则能够有效改善委托代理问题;在社员信息占优的情况下,合作社加强监督、增大处罚、制定有利于社员的收购合同和采取向惠顾倾斜的盈余分配政策等有助于减少社员的投机行为。合作社的低排他成本使它能够采取有效率的定价和排他方式。
5.基于实地调研取得的2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据和资料,对合作社的效率及效率影响因素进行统计与案例分析,发现合作社的异质性主要由核心社员与普通社员资源禀赋的差异造成,核心社员内部、普通社员内部同质性较高;核心社员与普通社员目标函数的差异造成核心社员对普通社员利益的侵害,合作社整体满意度高、供给决策和服务提供满足社员需求和利益的合作社通常是异质性较低的合作社;合作社的需求表达状况则与异质性程度正相关;异质性下,拥有稀缺资源的社员与缺乏相关资源的社员形成互补,若异质性对合作社效率的促进大于其对效率造成的损失,则应鼓励稀缺资源所有者加入合作社,允许一定程度的异质性的存在。
合作社内部存在信息不对称,且与发起方式存在关联。由于社员掌握的信息有限,难以对管理者实施监督,当管理者也是合作社的投资惠顾者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委托代理问题。管理者对社员的监督通过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约束共同完成。由于非正式制度的约束和合作社提供的服务和产品的外溢性较小,合作社的排他成本普遍较低,能够实施有效率的定价和排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