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下多种工业固体废弃物复配纤维化热熔特性研究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kkk0001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不断产生大量的工业固体废弃物,未经合理利用的工业固废大量堆存,严重威胁了生态平衡。利用粉煤灰、钢渣等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组成特点,复配熔融后可作为生产矿物纤维棉的原料,不仅可以解决工业固废引发的污染问题,还可以“变废为宝”。本文选用粉煤灰、钢渣、镁渣、焦粉等多种工业固废,经过压制成型,考察了原料配比对试块冷、热压强度的影响,研究了粉煤灰与钢渣、粉煤灰与镁渣双组份体系及粉煤灰、赤泥、镁渣等多组分体系原料在高温下的热熔特性,探究了高温熔体在降温过程中的析晶行为。主要结论如下: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以粉煤灰、钢渣为主要原料,向其中添加少量焦粉及水泥后压制成圆柱形试块,使用万能试验机对试块进行压力强度测试,结果显示随着焦粉掺量不断增加,试块的冷压强度及热压强度逐渐降低,当焦粉掺量为12%时,试块的冷、热压强度最低,冷压强度为10MPa,热压强度为3MPa。对养护后的试块原料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进行分析,发现养护后的试块中生成了水化硅酸钙、碳酸钙等产物,增强了试块的冷压强度。(2)利用灰熔点测定仪、RTW-10型高温黏度测试仪分别测试了粉煤灰与钢渣、粉煤灰与镁渣混合原料的熔融温度、黏度等热熔特性。结果表明:粉煤灰中添加40%钢渣或镁渣后,混合原料的熔融温度可降低至1300℃左右,在高温下,随着粉煤灰中钢渣及镁渣掺量不断增加,混合样品的黏度随温度变化的梯度逐渐变缓;在温度高于1450℃区域内,黏温曲线的变化梯度较缓,在低于1450℃区域内,黏温曲线的变化梯度比较陡。其次,通过对多组分体系黏度的测试,发现高温下复配样品黏度随温度的变化速度与样品中Fe2O3含量有很大关系,随Fe2O3的含量增加,黏度变化速度减小,说明Fe2O3含量的增加有利于减缓熔体的凝固速度。(3)粉煤灰与钢渣、粉煤灰与镁渣等混合原料,由1500℃分别降至1300、1200、1100℃时:(1)降温至1300℃时,样品中无晶体析出,说明降低至较高温度下,不利于晶体析出;(2)混合原料在降温冷却时,降温速率越大,越不利于样品中晶体析出;(3)样品降低至某温度下,随着在该温度下停留时间增加,越易于析出晶体;(4)与空气冷却方式相比,水激冷具有明显优势,可以有效减少降温过程中晶体的析出;(5)粉煤灰与钢渣、粉煤灰与镁渣的混合原料虽然组成上各不相同,但是由高温降温冷却时,析出的晶体种类大致相同,其中钙长石晶体最容易析出。(6)玻璃态物质和晶体矿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当温度低于样品的流动温度时,样品中组分主要以晶体矿物质为主,而当温度超过流动温度时,矿物质逐渐转化为玻璃态物质,而且玻璃态物质在降温的过程中又会向晶体矿物质转化。
其他文献
目前中国在中国东西部地区,城乡之间的差距众所周知外,处在同一地区的教育资源也存在分配不公平问题,这是由于地区内的财政实力不同而导致的。我们应高度重视这一差距,因为这一差
高速公路隧道监控系统已成为高速隧道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高速公路的咽喉,隧道内的交通堵塞和交通事故能否及时有效得到解决,已经成为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古籍文献数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体考虑各个细节.本文从古籍文献的类型入手,分析了数字化古籍文献的优先选择问题,试图解决信息组织问题、产品形式问题和性能评价问题,
美国家庭园艺市场繁荣,而家庭园艺也逐渐走进我国居民的日常生活。介绍与美国家庭园艺发展相关的若干行业的概况,以期为我国新兴的家庭园艺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帮助犯和教唆犯共同构成大陆法系共同犯罪中的狭义共犯。相对于教唆犯而言,帮助犯获得的理论关注度显然偏少。即使是在探讨共犯问题时,人们也更愿意将教唆犯的相关理论作为分析
建立了液闪-α谱法测量241Pu/241Am原子数比得到痕量钚年龄的方法。基于钚、镅的分离,研究纳克量级钚样品的年龄测量技术。用该法分别对已知和未知年龄的钚样品进行了测量,结
目的:应用温和灸治疗小儿泄泻。方法:艾条温和灸神阙,腹泻穴。结果:治疗30例,有效率达90%。
微粒(PM)是柴油机排放的主要污染物,随着排放法规的日益严格,柴油机必须搭载后处理系统才能够达到国Ⅳ以后排放法规的要求。柴油机微粒捕集器(DPF)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消除柴油机微粒
本文以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中写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为契机,选取该规则作为文章研究的视角,从目前我国行政诉讼领域对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相关规定入手,发现该规则在行政诉讼领
提高农村公共资源供给水平,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可以有效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受城乡二元结构发展模式的影响,中国在公共资源的配置上采取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