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好氧移动床生物膜处理低温城市污水

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85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高纬度寒冷地区冬季漫长,废水水温过低,致使废水生物处理单元中微生物的代谢能力下降,导致设置于户外的污水生化处理设施的处理效率大幅度降低,经处理后出水水质难于达标。我国目前尚缺乏针对冬季冰封期低温废水处理的成热集成技术。为此,需要寻求合适有效的低温稳定运行强化技术,保证寒冷地区冬季污水处理达标。围绕这一目的,本文以城市污水作为处理对象,研究了采用缺氧-好氧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处理低温城市污水的效能。实验室小试在常温(T=20℃)和低温(T=8℃)条件下,分别研究了模拟城市污水水质在不同参数组合下,经好氧MBBR处理的效能,得到在低温8℃下好氧MBBR运行的最优参数组合为:填料填充比为40%,HRT=4h,DO=7~8mg/L。在最优参数组合下,将填料填充量为50%的的缺氧MBBR与好氧MBBR连接,调整硝化液回流比为200%,得到在低温8℃的条件下,缺氧-好氧MBBR对COD和NH4+-N的去除率可分别可达90.70%和71.65%,当进水中COD和NH4+-N浓度分别在400mg/L和30mg/L左右时,出水中COD和NH4+-N含量均可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此时TN的去除率可达65.65%。根据小试实验结果,在大庆市东城区污水处理厂设计了中试缺氧-好氧MBBR系统,用以处理大庆市东城区实际生活污水。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在温度为15~20℃的条件下启动时间短,即使在进水COD、氨氮浓度较低的情况,好氧MBBR依然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生物挂膜。常温(T=20~25℃)条件下,当进水COD、NH4+-N、TN的平均浓度分别为450mg/L、45mg/L和50mg/L时,经缺氧-好氧MBBR处理后的出水中COD、NH4+-N和TN浓度可分别稳定于48.1 mg/L、3.41 mg/L和13.32mg/L以下,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中试实验中,从秋季进入冬季后,水温从20℃骤降至13℃,对反应器的运行带来了明显的冲击。反应器硝化、反硝化能力均明显下降,出水中COD、NH4+-N、TN含量不断升高。此时,通过搭建保暖措施控制水温在8~13℃左右,同时降进水负荷降低至0.4m3/h,稳定一段时间后,随着微生物对低温的不断适应,反应器的除污能力开始缓慢回升,此时逐渐调整进水负荷至0.5m3/h,8~13℃的低温环境运行2个月的结果表明,调整稳定后的反应器对COD、NH4+-N、TN的去除率分别可以达到90%、88%和60%以上,此时出水中COD、NH4+-N、TN含量分别在50mg/L、5mg/L和15mg/L以下,仍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用工荒、招工难"现象的日益突出,我国各产业园区内企业正面临着转型升级问题,而高技能人才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支撑,通过对产业园区技能人才组成现状与需求的分析,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化管理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需求市场的扩大,传统的管理模式必然会跟不上企业经济发展的步伐。电厂企业也不例外,电厂燃料
对超临界萃取,微波萃取,固相微萃取,双水相萃取,液膜萃取等几种新型萃取技术作了简要介绍.将几种技术的特点、应用领域及现状进行了综述,以便有利于选择利用.引用文献55篇.
进入21世纪,全球变化、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被公认为是世界性的“生态危机”,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矿产开发的强度与规模不断增大,已给
氮氧化物(NOx)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大量排放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及生活带来严重的危害。传统的NOx治理方法复杂、难度大、费用昂贵,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寻找和研究
随着我国工业化以及城镇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事件尤其是突发水污染事件频繁爆发,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危害。在技术层面上,亟需建立完善的突发环境污染预警系统以应对此类人为灾
<正> “钗黛合一”的问题,是红学研究中了犹未了的一个老问题。“钗黛合一”的观念是俞平伯先生提出来的。50年代,李希凡、蓝翎两位同志就俞平伯研究《红楼梦》的观点与方法
结合实际分析数控机床反向间隙误差常用的补偿方法,并提出一种新的补偿方法即加工程序补偿法。论述这种方法的原理、用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不断推广和应用,企业的成本管理逐步走向"操作规范化"、"数据自动化"、"管理精细化"。文章详细分析公路施工项目的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的构成基础上,
通过对地下空间工程特点的分析,探讨地下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提出措施和建议来减小这种影响,改善环境质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