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巴塘地区温泉水化学特征和成因分析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jia0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省西部地处藏南-川西-滇西地热带东缘,分布有较多的温泉,个别为高温温泉。巴塘地区位于四川省最西部,该地区频繁发生构造活动,有较多的花岗岩出露,温泉分布也较密集。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巴塘北部的查青卡温泉、茶洛温泉和夺格温泉,共采集水样14个。其中的茶洛温泉还有着较为罕见的高温间歇喷泉。通过研究这些温泉的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可以丰富川西地区地下热水循环及间歇泉地热资源的认识,也能为巴塘地区地热资源的使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区主要出露二叠系和三叠系地层,温泉的形成受到茶洛-松多、查龙-然布等断层的控制。温泉的水温为4589℃,pH值为4.38.1,矿化度为3941296 mg/L。占主导地位的阳离子是Na+,而阴离子则为HCO3-,大多数泉眼水化学类型为HCO3-Na型。温泉水中富含H2SiO3和F-,使用温泉水洗浴对皮肤病有较好的疗效,但不能饮用。F-的含量与pH和温度均呈现正相关关系。温泉的微量元素中,Li、Rb和Cs同为ⅠA族元素,Sr与Ba又同为ⅡA族元素,所以离子含量的分布特征相似。较高的Ca2+、HCO3-和CO2浓度以及PCO2值极大地促进了夺格温泉钙华的沉积。δ2H和δ18O的数据说明大气降水是三处温泉的主要补给来源,估算出温泉的补给区高程约为44004800 m,温度在-12-10℃左右,补给区包括温泉附近的海子山、哈拉塞山等常年积雪的山脉。利用SiO2温标、阳离子地热温标及循环公式估算出茶洛温泉热储温度在150190℃之间,循环深度为25373483 m,夺格温泉和查青卡温泉的热储温度约在109139℃之间,循环深度都大于2000 m。通过硅焓方程法估算夺格温泉和查青卡温泉的冷水混合在7080%之间,而茶洛温泉东北部的泉眼,其边坡有渗透性良好的卵石层,冷水混入较多,导致温度较低;西南部的泉眼出自花岗岩,冷水混入较少,泉水温度较高。茶洛温泉的SC103-10泉眼为高温间歇喷发温泉,喷发时间为1分钟,喷发间隔为20分钟。这是由于在河流西北岸分布有灰岩,地下水溶蚀形成空洞,来自浅处的冷水和来自深部的热水在空洞中混合并被加热至沸点,导致热水间歇性上升喷出地面,形成了间歇喷泉。研究区内三个温泉的成因相似,地下热水获得来自于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的入渗补给后,在经历深循环的过程被大地热流加热,最后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沿断层向上升在河谷内涌出地表。研究区内的温泉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其他文献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高校BBS已成为师生网上发布信息、交流情感、分享资源的重要平台,本文通过介绍海浪BBS建设与管理经验,给尚未开通BBS的高校提供一些指导,给长期努力而又活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与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类药物治疗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2—8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2例胃癌晚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编号的单
讨论了如何将现有的有线电视传输网络以及电话通讯网络升级,以适合多媒体信息服务系统技术的需要,同时也介绍了光纤电缆混合网和非对称数字用户线等适合于多媒体信息服务系统的
针对黄土丘陵半干旱区枣林地土壤干化缺水严重的现象,利用2012—2015年土壤水分、温度等实测数据,分析枣林土壤水分损失的运动规律及其机理。结果表明:休眠期是枣林地土壤水分
作为一种优产品种,野香优航148在作晚稻进行机插栽培时,能够切实达成高产优质的栽培目标,有利于提升晚稻栽培工作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此,本文主要对野香优航148这一杂交
从水的离子积和粘度的文献数据出发,得到不同温度下水的极限摩尔电导、电导率及无限稀强酸强碱的中和焓。结果表明:温度从0℃升高到100℃,无限稀强酸强碱的中和焓将从-61.0kJ·mol^-1变化到-42.0kJ&#
目的:探讨肾包膜下积液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肾包膜下积液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4例中,除消化道晚期肿瘤致尿路梗阻2例死亡,余均经治疗后积液吸收。结
文章给出了用于自由空间光学(FSO)通信系统的瞄准,跟踪和捕获(ATP)装置的综述。ATP装置是移动无线光通信中广泛使用案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FSO通信有效工作,使用ATP装置使FSO
利用开始于1979年的黑土长期定位试验,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土壤有机碳含量演变特征、固碳效应及外源碳输入对土壤固碳的贡献。结果表明:长期单施化肥土壤有机碳含量较试验
以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不同恢复年限落叶松(Larix gmelinii)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植被恢复过程中枯落物蓄积量及其持水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重度火烧迹地经过植被恢复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