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存在的瞬间》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前未发表的自传性作品的合集,本论文研究其中两部主要作品:《回忆》和《往日随笔》。《回忆》是伍尔夫25岁左右写作的一部早期回忆录,她希望以此来继承家族的回忆录传统。然而通过文本细读,却能发现其中存在着身份认同的焦虑和错位。由于母亲早逝所造成的缺失性体验,伍尔夫把对母爱的渴望投射到她所塑造的三个母亲形象当中,运用内聚焦、场景再现等手法,从母女关系中建构自我。因而,在“家族历史学家”的身份与孩子的视角之间存在着身份的错位。笔者认为,在《回忆》中伍尔夫的自我意识尚未成熟,例如受到父权价值观的影响,把母亲理想化和简单化,有意忽略了母亲人格的丰富性等等。因此,在《回忆》当中,身份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往日随笔》是伍尔夫晚期的自传作品。本论文将从时态分析入手,揭示这部自传中的时间因素的特点,接着把它与元小说的某些手法进行类比,认为如下这些特点:如袒露思维过程、质疑真实的有限性、暴露叙事痕迹、日记手法与自传手法相结合、创作与批评相结合等等,使得《往日随笔》成为了一部“关于自传”的自传。《往日随笔》还体现了伍尔夫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例如把母女关系中的自我建构与作家身份的建构紧密联系起来;例如提出了“存在的瞬间”这个重要概念等等。“存在的瞬间”象征了女性自我在父权社会中必经的痛苦,也显示了女性作家如何把创伤性体验升华为文学作品的过程。“存在的瞬间”中所具有的“非个人化”等特点,正是女性无名和匿名特征的继续。而另一方面,晚期伍尔夫却把匿名作为对抗父权社会的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