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蕉枯萎病是由尖镰孢菌古巴专化型4号生理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sp. cubense Race4,FOC Race4)引起的维管束病害,对我国的香蕉种植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该病是土传病害,病原菌是土壤习居菌,杀菌剂很难发挥有效的作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有效的防治方法。利用同样是土壤习居菌的木霉菌对该病害进行生物防治是一条理想的途径。本研究以本室前期的研究为基础,将前期平板对峙试验和盆栽防治试验中表现出良好防效的七个木霉菌株在接近大田环境的温室中设计小区试验,进行相关影响因子的监测,最终明确各菌株的实际防治效果。同时在病田进行病害消长规律检测,分析田间用药的适当时期。
本试验在同一温室内设计八个试验小区,分别施用T1、T2、T3、T044、T068、Th和Ty等7个木霉菌株,并设一个对照小区。每个小区种植巴西蕉26株。供试植株均用伤根法接种镰刀菌FOC菌株。定期观察发病情况,记录影响防效的相关因子。试验结果与平板对峙试验和盆栽防治试验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室内盆栽防效最高达88%的Th菌株,其防治小区内的植株全部死亡。T2、T3和T068菌株也因试验小区内的植株有较高的死亡率显示失去生防利用价值。T044和Ty菌株,在人工创伤及接种病原菌量为大田菌量10倍的条件下,小区植株死亡率接近20%,植株生长速率较对照小区的植株高,显示这两株木霉菌具有进一步开展大田小区试验的价值。T1菌株,以全年较低的病情指数和成功的保苗作用也体现了其使用价值。
在影响木霉防治香蕉枯萎病试验的各种因子中,温湿度、土壤含水量和木霉含量都显示了与相对防效具有正相关的变化趋势。在月平均湿度为67%、土壤温度为26.8℃、土壤含水量26.9%和木霉含量高于4.5×106个/克土的条件下,T044、Ty和T1菌株均表现了较好的生物防治效果。
从植株生长情况来看,T044和Ty菌株施用小区的植株在旺盛生长期都是生长最快的,其最终株高达280 cm,平均株高比对照高40%。通过与对照的比较,发现T1菌株对香蕉植株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T044和Ty菌株对香蕉植株有生长促进作用。从前一年五月份种植至翌年四月份T044和Ty菌株处理小区植株抽蕾比例均占53.8%,以成活植株为基数计算,抽蕾率分别为70%和73.8%。
同期通过在有香蕉枯萎病发病史的大田进行香蕉枯萎病消长规律及相关因子监测试验,明确了在田间全年巴西蕉有两个发病高峰分别在3月份和7—9月份。而粉蕉除8月份发病较轻外,其余月份均处于高度感病的状态。这为利用木霉菌防治巴西蕉和粉蕉枯萎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