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相微粒增强气体吸收机理及预测模型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气体吸收体系中加入活性分散相粒子是传质过程强化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详细研究了三种不同分散相微粒(反应性固体颗粒、吸附性固体颗粒及分散液滴)对气体吸收过程的增强作用,并分别采用两种模型,即宏观模型及微观颗粒模型,对气液传质机理进行描述。宏观模型立足于整个吸收体系,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所得到的颗粒对吸收的增强效应是基于全部颗粒影响的一个宏观效果。根据宏观模型,可以从总体上讨论各种影响因素对吸收的影响。微观模型则基于单个颗粒,考查每一个颗粒对浓度场、速度场的影响,考查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颗粒的屏蔽作用,可以从微观角度探求颗粒强化机理。两种模型即可相互检验,又相互补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由于颗粒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某一时刻颗粒的吸收强化应该是若干颗粒共同作用的宏观效果,如果仅将各单个颗粒对吸收的影响进行叠加,必然造成很大的误差,而宏观模型则可以克服这一不足,从总体角度对微粒的影响进行探索。对于反应性固体颗粒,所提出的模型考虑了颗粒直径分布及溶解效应的影响。当颗粒溶解度较大、反应速率常数较大时,颗粒粒径分布会对吸收产生很大影响。同时当颗粒溶解度较大、反应速率常数较大时,颗粒的溶解效应对传质的影响不能忽略,若不考虑颗粒溶解效应(即恒颗粒模型)所预测的增强因子将会高于实验值。通过不同疏水性能的固体颗粒对气体的增强作用实验以及分子筛疏水改性实验证实了对气体吸收具有强化作用的颗粒应当具备两个方面性质,即一定的疏水性和对溶质选择吸附性,并基于这一认识,建立了吸附性固体颗粒强化吸收模型,模型不仅探讨了各种不同的影响因素,而且合理解释了增强因子随分散固体颗粒浓度增加而渐进地逼近一恒定值的现象。针对液液分散体系强化吸收的特点,作者认为造成液液分散体系初始吸收速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界面污染,据此提出了“有效扩散系数”的概念;同时针对乳液形成机理,认为在每一个液滴周围存在着一层表面活性剂吸附膜层,此膜层阻隔了液液之间的传质速率,使传质阻力增加。利用搅拌槽反应器对CO2在不同的分散体系中的吸收进行了实验,并对所提出的模型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与模型预测值能够很好地吻合,表明了模型的合理性。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生产生活对各种资源的强烈需求,由煤炭资源的开采引发的矿山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可持续发展"的总战略目标下,实现"绿色矿业"是社会、经济、环境共同的需
MPI (Message Passing Interface)专为节点密集型大规模计算集群设计,然而,随着MPI+CUDA (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应用程序以及计算节点拥有GPU的计算机集群的
20世纪90年代中期,余绪缨教授提出会计研究的社会文化观,认为会计研究不能只停留在物质与制度层面,还要上升到层次更深、境界更高的文化层面,并在他的《论管理会计的技术观与社会
猪蓝耳病由蓝耳病毒感染所引起,呈世界流行,所有日龄的猪都可发生,但以母猪和仔猪感染后影响最大,主要表现繁殖障碍、呼吸困难,仔猪发病后死亡率较高,种公猪感染后生殖性能下
2005年底,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开展了一次为农民工免费体检的爱心活动。结果发现40%左右的农民工带病上岗。
本次探讨了基层动物防疫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并分析这项工作出现的不足之处,提出有效的策略。
水泥混凝土的道路在我们国家已经有了非常久的时间,最近几年中,我们国家的这种类型的道路有一些已经大于设计的时间,此时随着通行量的变多,特别是车辆的重力作用的干扰,道路出现了
材料是科学和工业发展的基础,研究与开发高性能与特种功能,具有较大实用价值的新型材料已成为当今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随着高分子材料应用范围的迅速扩大,对高分
《胃肠病学》由国家教育部主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编辑出版,萧树东教授任主编。本刊创刊于1996年,
山羊是养殖业中的重要品种,是市场羊肉的主要供应对象,随着市场对羊肉的需求质量和数量的要求不断提高,需要养殖户不断改进山羊品种,培育优质山羊品种,并通过科学饲养技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