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地震研究:平直断层的地震成核及破裂传播特性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ement_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震是最具毁灭性的自然灾害之一,了解震源过程对于地震预测及防震减灾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人们对震源过程已经取得了较为全面的认识,揭示了地震是破裂在断层面上开始、传播和终止的过程。然而,关于震源过程的一些细节和机理仍然存在争议。为了厘清控制震源过程的物理机制,对震源过程获得更加深入的认识,我们基于实验室地震研究方法探究震源过程的一般规律及其机理。本文基于PMMA材料开展实验室地震研究,采用双轴加载方式,在不同构造应力条件下对具有不同粗糙度的平直断层开展实验。结合超高速摄像技术、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和多通道应变观测技术,发展了具有全场、高精度及高空间分辨率特点的同震光电联合观测新方法,实现了同震阶段全场位移和多点剪应变的同步观测。基于该方法,我们清楚地刻画了实验室地震从成核到动态破裂传播的震源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们探讨了几个与震源过程密切相关的,但又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自发式地震成核和失稳的关系,稳定sub-Eshelby超剪切破裂和稳定sub-Rayleigh破裂的形成机制,临界滑移距离Dc尺度依赖性的来源,以及地震近场动态触发的延迟机制。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自发式地震的成核及失稳特征:断层面粗糙度和应力水平的提高对于成核的发展具有抑制作用。随着粗糙度和侧向应力的提高,临界成核区的长度降低。此外,粗糙度和侧向应力的增大还会加剧成核的复杂性,导致成核过程中出现多个预滑区。断层面摩擦参数dc的随机分布可能导致震前出现多处预滑。此外,断层面粗糙度和应力水平也控制着断层的宏观失稳特征。随着断层面粗糙度和正应力的提高,失稳导致的应力降更大,失稳更加剧烈。总体来看,对于失稳程度更加剧烈的事件,其先兆性的预滑现象反而越不明显。(2)地震破裂传播速度的控制因素及稳定性:断层面的粗糙度以及侧向荷载的提高有利于超剪切破裂产生。破裂在经历成核阶段之后,就立即达到稳定的破裂速度。自发式超剪切破裂是通过直接转换形成的,并不遵循经典的Burridge-Andrews机制。自发式地震的破裂传播过程与自相似破裂模型相容。破裂传播速度与动态应力降呈正相关。对II型自相似破裂的稳定性分析表明,破裂既能以sub-Eshelby超剪切速度稳定地传播,也能以sub-Rayleigh速度稳定地传播。因此,自相似破裂模型能够完备地解释目前记录到的天然地震破裂速度。该破裂模型弥补了一些经典模型(如稳态模型)的不足,进一步完善了地震破裂动力学理论。(3)同震摩擦演化关系以及Dc的尺度依赖性:断层的同震摩擦演化关系依赖于断层的粗糙度以及应力状况。整体上,在同震滑动弱化过程中,粗糙断层具有较高的Dc。粗糙的断层是产生重复性破裂的必要条件。在同震阶段,由于重复性破裂的产生,断层的滑动弱化过程呈现出非线性的特征,其整体的弱化过程实际上是由若干强化-弱化子过程组成。而当粗糙的断层未发生重复性破裂时,其Dc值和光滑断层相差不多。粗糙断层上发生的重复性破裂对Dc值具有明显的放大效应。因此,断层的滑动弱化历史对于Dc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该项研究从一个新的角度解释了Dc的尺度依赖性。(4)地震近场动态触发的破裂模型及延迟机制:本研究基于地震近场动态触发实验直接观测到了地震动态触发的延迟现象,并建立了地震动态触发的破裂模型描述地震动态触发全过程。被动态触发的事件具有其特有的成核过程,且该成核过程与断层的应力状态有关。如果断层越趋近于失稳,则被触发事件的成核持续时间越短。成核所持续的时间导致正是动态触发延迟的来源。此外,被触发事件的破裂传播过程也受断层的应力状态控制。如果断层越趋近于失稳,则被触发事件的破裂速度越高,甚至能发生超剪切破裂。分析表明,动态扰动在触发局部滑移的同时,还改变了断层面的接触状态。本研究为地震动态触发的延迟机制提供了可能的解释,同时对理解远场地震动态触发的延迟机制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震源过程的理解,深化对天然地震的成核及破裂传播过程的认识,为地震灾害评估乃至地震预测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
其他文献
弹性环式挤压油膜阻尼器最早由前苏联工程师设计,因具有良好的减振、调频和抑制油膜非线性的能力,已经被应用于航空发动机中并被我国引进。随着新一代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高速离心机和飞轮储能系统对振动控制要求的提高,这种阻尼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由于对弹性环和油膜之间的耦合作用机理、等效油膜系数的测量和预测、两相流的影响以及弹性环式挤压油膜阻尼器对转子动力学响应的影响等方面尚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与实验积累
学位
波导显示器件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类新型显示器件,在增强现实显示和透明显示等领域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基于波导的显示器件具有体积紧凑、结构轻巧的优势,能够方便集成于各类可穿戴设备,在娱乐,军事,医疗,导航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波导显示器件中的耦合元件是系统中最关键的组件,在耦合输入和输出中对光进行灵活调制,以实现多种多样的基于波导的显示功能。本论文研究和设计了多种基于表面浮雕光栅和超构表面的耦合元件
学位
单细胞m RNA测序(sc RNA-seq)为解读细胞间异质性、发现全新细胞类型、重构器官发育图谱以及研究肿瘤微环境提供了技术保障。现有的高通量sc RNAseq平台均使用被动随机方式分离单细胞,捕获效率低,在珍稀临床样本的研究中存在诸多限制。介电泳(DEP)可以对细胞进行精准操控,在单细胞捕捉、分选和配对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但DEP捕捉细胞的微孔尺寸(10~20μm)与测序磁珠尺寸(40~50μ
学位
车道线识别可辅助车辆自动驾驶系统判断车辆在道路运行时所处位置,还可判断汽车是否发生偏离,为车道偏离预警系统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因此,提高车道线识别精度及实时性对车辆自动驾驶系统和车道偏离预警系统的实用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消失点(Vanishing Point,VP)是两条平行线在极远处的交点。室外场景中通常具有多个VP,其中与场景中主要几何结构相关联,并可向观察者传达强烈三维空间感或深度信息
学位
近年来,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多起由台风灾害导致的大停电事故,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转造成了严重影响。这些大停电事故暴露出传统满足可靠性准则的输电网规划方法难以应对台风等极端灾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构建具有较强抗灾能力的高韧性输电网成为当今输电网规划与建设的新趋势。目前,输电网韧性相关研究已受到国内外电力学者的高度关注,但面向规划的输电网韧性评估与提升方法相关研究还不够深入。针对该问题,本
学位
对于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场合,会经常选择使用双余度永磁同步电动机。在传统的采用双层分数槽集中绕组的双Y相移30°双余度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在定子铁心相邻两相绕组线圈边共槽的槽中心处添加适当宽度的小齿,来实现各相绕组间无电磁耦合。针对新型双余度电机槽极配合选择,添加小齿后对电机电磁性能和电磁振动的影响,以及电机运行时线圈匝间短路故障在线检测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所提出的添加小齿的双Y相
学位
光纤分布式声波传感技术是光纤传感测量技术的发展前沿之一,可实现光纤链路沿线位置声/振信号的定量波形恢复,且具有抗电磁干扰、耐恶劣环境等优点,在地震波监测、油气资源勘探和铁路交通运营监测等重大基础设施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和应用前景。线性频率调制(LFM)脉冲技术是雷达中综合了连续波形和脉冲波形各自优势的探测方法,本文基于LFM光脉冲开展光纤分布式声波传感研究,分别从待测事件长度、脉冲边带调制以及相位解调
学位
数字全息显微技术具有非接触测量、大视场范围、实时性好的特点,因而在微纳米结构的表面形貌测量方向和生物医学测量方向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微纳制造技术和生物医学研究技术的进步,对数字全息显微术的发展提出了高分辨力、高相位质量和高相位准确度的要求,这成为了数字全息显微术发展道路上的新挑战。本文围绕数字全息显微技术中相位质量提升方面开展研究,进行了校正多角度照明超分辨数字全息术的相位、提高测量浑浊介质中样品
学位
双频超声传感器在参量阵技术、超声谐波成像以及一些新兴生物医学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MEMS工艺的双频电容式微机械超声传感器(Capacitive Micromachined Ultrasonic Transducer,CMUT)因频率控制灵活、易于加工阵列、阵元一致性好、方便与CMOS电路集成等优势而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但现有的双频CMUT研究主要针对医学超声成像方面的应用。由于CMUT声阻
学位
多媒体阅读形式不断发展,正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阅读方式。大型的公共阅览室是现代主要的阅读场所,而其中的光照质量对读者的视力,提高阅读效率,为读者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迫切地需要我们开展针对不同形式的阅读特点的光照环境进行相关节能研究。利用多目标优化方法提升图书馆室内照明质量,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与现实意义。通过对全国多个图书馆展开实地调研,设立了主观评价实验,得到影响舒适性的光环境因素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