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符号学角度看《诗经》意象的英译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myue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符号学理论视角出发,比较了理雅各、韦利、许渊冲和庞德分别翻译的《诗经》中的意象,旨在探讨意象翻译中意义的传达问题。为了便于操作和分析意象及其翻译,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将《诗经》意象的翻译分为三类:一,在翻译过程中“消失”的意象;二,在翻译过程中“变换”的意象;三,在翻译过程中“不变”的意象。其中,“消失”的意象是指那些在翻译中被译者用一般用语而非意象所替换的意象;其他两种意象仍被翻译为意象——“变换”的意象是指那些在翻译过程中指称意义发生了变化的意象;“不变”的意象是指那些指称意义未发生变化的意象。作为一种文学表现手法,意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与人们的联想、情感表达与唤起,以及想象紧密相连。所以,其意义的解读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解读者,依赖于解读者所拥有的某种知识以及抽象思维。同时,意象所指称的对象并非意象手法的核心所在。因此,意象翻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翻译过程中,原语读者与译语读者之间的差异需要得到译者的重视;在传达意义时,译者也应该把意象的核心意义及作用置于重要位置。通过符号学分析,不难发现,在意象翻译中,语用意义是核心。在翻译过程中,意象的“消失”有时是可行且必要的:译者选择用非意象形式的语言传递意象的语用意义,不得已而牺牲了意象的形式;但是,当可以在正确传达语用意义的同时保有意象的形式时,这种牺牲则是不理想的。意象的“改换”现象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有时是译者为传达意象的语用意义或保留原诗的主旨而牺牲原有意象指称意义的不得已选择,有时则是译者误解了原有意象的意义而做出的错误决定。在翻译中选择“不变”意象也不一定是明智之举:拥有相同指称意义的原语意象和译语意象有时在语用意义上存在差别,因而原语意象的语用意义在翻译中容易被扭曲;但是如果有较为理想的方式来翻译意象,保证意象的语用意义和指称意义均得以恰当传达,则“不变”仍是最佳选择。本文所探索的是意象翻译过程中的意义传达问题,这也是意象翻译实践中的核心问题所在。相对于关注诗歌翻译中的形式、音韵重现而言,对意义传达问题的关注更贴近翻译的本质。诗歌翻译中的意义传达是诗歌之美和文学性的传达最重要的一步。对于《诗经》这样一部中华民族的伟大瑰宝而言,要将它的文化价值和文学美传递给他国的人们离不开对其意义的深刻理解和正确传达。在此过程中,意象翻译研究和实践的提升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美国国会图书馆付馆长威廉韦尔什于1979年8月曾随图书馆代表团访问过中国,他在与《先进技术图书馆》杂志社的记者谈话中谈到,中国第一流图书馆的当务之急是图书馆自动化,人材
对形成室温单电子器件的典型串联双隧道结结构模型利用求解含时薛定谔方程计算了其隧穿电流与偏压的关系。对CdS纳米粒子自组装体系在室温下的I-V特性进行了计算机模拟,结果与实验符
该文以2015—2017年阳江市农村自来水末梢水进行水质监测分析,检测方法依据GB/T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评价标准按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执行,分
互联网时代的成型为各个传统行业均做出了推动性贡献,当前多数的考试报名和预约考试都已经能够在互联网空间中实现,机动车驾驶人考试就是比较显著的一种网上预约形式。但机动
仪式是一种庄严的、神圣的表达情感和相互交流的方式。我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仪之邦”,仪式感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流传至今的重要内容。但是随着时代的变换,在外来文化不断侵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正>近期,日本寻求巡航导弹一事成了媒体和大众讨论的焦点话题。其实,日本国内几年前就开始讨论装备巡航导弹一事,但一直停留在讨论层面。而此次日本政府在2018年财年列入了
联机检索是情报检索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实现情报资源共享、建立计算机情报检索网络的基础。目前,国外已建立了许多联机情报检索网,著名的有:美国洛克希德(LOCKHEED)系统
在新媒体时代的宏观背景下,以2011年2月的"南京梧桐树事件"为个案,研究其公众参与过程,重点考察新媒体在其中的作用与中介角色,归纳新媒体时代城乡规划公众参与模式的演变,指
功能性消化不良( 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一组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餐后上腹饱胀和早饱的症候群,属中医痞满、胃脘痛、积滞等范畴,可伴食欲不振、嗳气、恶心或呕吐,血液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