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合金微弧氧化膜层表面特性对复合膜层影响与结合机理研究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chy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恒峰值电流输出模式脉宽、脉数独立可调式型微弧氧化电源,在镁合金表面制各陶瓷层及微弧-电泳复合膜层。(1)通过对微弧氧化处理时间及电源脉宽参数控制,研究时间与电源脉宽对陶瓷层性能影响,以及陶瓷层性能的差异对复合膜层性能影响。(2)在阴极电泳涂装过程中,通过对电泳时间与电压控制,研究电泳初期电泳漆膜在陶瓷层表面的结合过程,并对复合膜层结合机理进行分析概述。利用SEM、EDS、台阶仪测试、电化学、划格实验等分析方法对陶瓷层及复合膜层性能进行检测、分析与表征。  研究结果表明,随微弧氧化处理时间延长,陶瓷层表面逐渐出现大直径微孔,其数量逐渐增加,直径增加至69m左右;阻抗分析表明时间达到11min时,多孔层阻抗值1·244×105Q/cm2大于致密层阻抗值7.491×104Q/cm2,致密层主导作用逐渐减弱,多孔层作用增强;陶瓷层腐蚀电流密摩由10-5数量级降低至10-7数量级,耐蚀性逐渐提高。随电源脉宽逐渐增加,陶瓷层厚謦增加至15.7μm;表面大直径微孔数量逐渐增加,粗糙度Ra值提高至0.929rn阻抗分析表明致密层阻抗由7.414×105Ω/m2降低至1.957×104Q/cm2,其主导作用减弱;陶瓷层耐蚀性先降低后增加,在脉宽为60μs时最差。在不同微弧氧化处理时间与电源脉宽制备的陶瓷层上进行电泳涂装,电泳漆膜层主要与陶瓷层表面疏松层形成机械咬合作用;当陶瓷层表面粗糙度大于0.64μm时,复合膜层结合力降低至1级:复合膜层腐蚀电流密度维持在10—5与10-6数量级,腐蚀电位.0.38V~0.26V,在酸性溶液中浸泡90h,试样表面无腐蚀破坏现象。电泳初期,随电泳时间延长,电泳漆树脂粒子在微弧氧化处理试样表面边缘处开始沉积成膜;由点状沉积逐渐连成片状对试样表面均匀覆盖;带电树脂粒子在电场作用下进入到陶瓷层表层疏松层微孔中,与陶瓷层表面水解产生OH-结合失去亲水性而沉积成膜,对微孔逐渐填充覆盖,形成犬牙交错机械咬合;陶瓷层在碱性电解液中制备生成,其微孔中残留着OH,有利于树脂粒子与之结合。  
其他文献
随着疫情渐趋平稳可控,中铁二十二局集团轨道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轨道公司”)工会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切实发挥组织生产的职能,积极响应国家和地方政府复工复产的号
期刊
“您好,请出示出入证”“请您测量一下温度”……这是疫情防控以来,北京城建置业公司所辖楼宇及物业小区,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一幕幕场景.温暖的问候、细致的检查,无论风雨,都
期刊
疫情发生以来,完美世界工会联合会积极组织动员全体员工响应完美世界员工公益基金捐款倡议,在为期一周的员工捐款基础上,完美世界集团匹配相应额度,募捐金额达550余万元.以这
期刊
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由于其优异的综合性能(突出的耐热性、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良好的耐湿热、耐辐射及耐腐蚀等)而被广泛应用于电子信息、新能源、航空航天、电气绝缘等尖端工业
一直以来,有机光电器件,例如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有机太阳能电池(OPV),由于材料的制造成本低、制作过程简单以及可以兼容柔性基底等优点被广泛关注和研究。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有望应用于下一代的平板显示和固体照明领域,而降低驱动电压,提高使用寿命是保证大面积商业化生产的必要条件。为此人们尝试了很多的方法来客服这一困难,其中之一即为在电极层和有机层之间加入一层缓冲修饰层。有机太阳能电池(O
有个普通而伟大的名字,叫“劳动者”.他们是最活跃、最富创造性的生产力要素,是他们以勤劳双手、自强奋斗,为社会建设添砖加瓦、辛勤耕耘;是他们推动历史前进、创造人类物质
期刊
近年来,共轭聚合物凭借其不同于以往无机半导体材料的电子特性,结构多样性,质轻以及可通过溶液法大面积制备柔性器件等特点受到广泛的关注。目前,通过一系列的新型结构单元的设计、主链结构的优化、侧链工程以及光伏器件优化等多种手段优化,以富勒烯为受体材料的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已经超过了11%。其中,分子主链结构能够极大地影响聚合物的能级、分子间作用力、载流子迁移率以及光伏性能。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围绕基
生物膜填料是生物膜附着生长和降解有机物的重要场所,是移动床生物膜处理技术的关键。本文以农业废弃物椰壳生物碳(BC)为原材料制备生物膜反应器的填料,并采用双氧水进行改性;
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市委全会和全总执委会精神,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期刊
气候变化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目前尚未形成获得世界共识的碳排放权分配和减排方案,使得全球性减排行动难以全面实施。本文从多角度对全球碳减排经济压力进行分析,并首次在全球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