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UN1D1通过EMT增加前列腺癌风险和侵袭性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c1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北美地区2020年男性肿瘤统计,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发病率居第一位,死亡率居第二位,仅次于肺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是前列腺癌(PCa)敏感度较高的肿瘤标志物,随着PSA的普遍推广,前列腺癌病例检出率明显增加。前列腺癌的筛查准确性及后续的治疗方案的正确选择是临床难题。首先,尽管PSA有较高特异性,筛查中仍有部分假阳性。其次,大部分前列腺癌患者恶性度不高,进展缓慢,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对于上述两类患者,检验结果异常势必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如果进一步实施过度检查或者过度治疗,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并发症。第三种情况,还有一部分病例,恶性度高,虽然已经早发现、早诊断、积极的行根治性手术、术后化疗或放疗,但治疗效果仍是差强人意。在精准医学的时代,精准诊断,识别恶性度低的“惰性”前列腺癌还是恶性度高的前列腺癌,直接影响前列腺癌的恰当干预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如何能够有效地做好前列腺癌的一级预防,避免过度诊断,同时又能够积极地做好前列腺癌的二级、三级预防,避免治疗不足或过度治疗,是临床难题。因此,临床工作中,非常强调识别前列腺癌的恶性程度,这将影响着治疗方案的选择。临床上,主要用于判断前列腺癌恶性程度的指标包括血清PSA浓度术前术后变化、临床分期、肿瘤病理分期、Gleason score,以及术中切缘状态、淋巴结是否转移。这些指标综合运用能比较全面的判断前列腺癌的情况及预后。但是,这些指标主要是根据解剖学判断预后信息,准确率大约为75-80%,实际上,即使TNM分期相同的患者之间预后也不同,也不能完全通过癌组织病理结果准确判断恶性程度。如果能从分子生物学机制出发,研究和探索前列腺癌发生、进展和转移,发现潜在的关键靶基因,结合以上的指标,可以对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进一步开展有效的靶向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国内外研究已证实,肿瘤特别是癌症发病、进展与基因组(1-3)区域异常扩增相关,特别是基因组3q区域异常扩增,在粘膜系统的恶性肿瘤最为突出。DCUN1D1由184.1Mb个氨基酸构成,定位于重要的功能结构域染色体3q26.3。在腺癌、鳞癌中3q26.3区域扩增,可使纤维原细胞(NIH-3T3)恶化转化,DCUN1D1基因的扩增及过表达会导致肿瘤预后较差。DCUN1D1是参与许多重要的信号通路的关键蛋白,Hedgehog信号通路是其中之一。多种恶性肿瘤中DCUN1D1表达异常,主要是表达上调,发挥促癌作用,加速肿瘤侵袭、转移。近年来,DCUN1D1在肿瘤中的作用已成为腺癌和鳞癌的研究热点。多种恶性肿瘤中DCUN1D1表达上调,起促癌功能,包括肝癌、子宫颈癌、胃癌、肺癌、前列腺癌等。DCUN1D1基因在前列腺癌报道甚少,本研究探讨3q区域扩增的DCUN1D1在前列腺癌中的作用及是否能成为靶基因。材料:1.临床组织来源: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样本组织库:12例原发前列腺癌及相应癌旁正常前列腺组织;引用公用平台TCGA数据库中miRNA芯片,内有497例原发前列腺癌病例,并有完善的临床随访数据;人的前列腺组织芯片(Tissue microarrays,TMA)包括50例人原发性前列腺癌组织、7例癌旁良性前列腺组织、2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和3例正常前列腺组织,是西安艾丽娜公司提供的芯片。2.动物:10只年龄在4-5周的BALB/c雄性裸鼠购买于广东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公司。3.细胞株:良性前列腺上皮细胞株RWPE-1、前列腺癌细胞株(DU145、PC3)购自美国公司(Life span Bioscience)。方法:1.慢病毒载体转染DU145、PC3,构建DCUN1D1过表达和抑制表达细胞株。2.利用公用数据库TCGA,分析DCUN1D1表达水平与前列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及预后关系。3.qRT-PCR检测PC3、DU145和RWPE-1,及12对前列腺癌和相应的癌旁良性前列腺组织DCUN1D1表达水平。4.细胞功能实验(细胞增殖、划痕、侵袭实验)分析DCUN1D1体外前列腺癌细胞功能的影响。裸鼠皮下接种DU145细胞株形成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用于分析DCUN1D1在体内对前列腺癌成瘤和转移方面的影响。5.Western bolt检测DU145细胞株靶基因DCUN1D1蛋白水平;Western bolt检测DCUN1D1过表达、抑制表达DU145靶基因DCUN1D1下游效应因子CD31、Vimentin和E-cadherin的蛋白水平。同时采用免疫荧光单标法检测PC3和DU145细胞中Vimentin和E-cadherin的蛋白表达水平。6.免疫组化分析DCUN1D1含50例原发前列腺癌的临床芯片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分析DCUN1D1异常表达的DU145细胞株接种形成的裸鼠皮下肿瘤组织中CD31和Vimentin的免疫荧光表达情况。统计学处理:用SPSS22.0软件包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Pearson卡方检验。K-S检验用于评估TCGA前列腺癌组织芯片DCUN1D1基因表达水平的正态分布性。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One-way ANOVA检验用于TCGA前列腺癌组织芯片数据库DCUN1D1基因表达水平和临床特征间相关性和定量资料(PCR、免疫组化、蛋白质印迹法和细胞功能实验)。前列腺癌患者生存分析用Kaplan-Meier方法和log-rank检验,COX回归模型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评估DCUN1D1能否成为前列腺癌预后独立预测指标。前列腺癌组织DCUN1D1基因表达量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结果:1.对比正常前列腺细胞株,DCUN1D1在DU145、PC3表达量均显著性上调(P<0.001);相较前列腺癌旁良性组织,DCUN1D1在癌组织表达量显著上调(P<0.001)。2.利用TCGA公用数据库分析显示DCUN1D1表达水平跟前列腺癌Gleason score、肿瘤病理分期显著性正相关(P<0.001),DCUN1D1表达水平上调与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发生远处转移及生化复发有正相关性(P=0.022,0.017),Kaplan-Meier和Log rank方法显示DCUN1D1表达水平与总体生化复发生存率、无发生转移生化复发生存率和无发生转移总体生存率增加(P=0.021、P=0.007和P=0.016)。COX 模型单因素分析表明肿瘤 Gleason score[HR:4.814(2.677-8.656)]病理分期[HR:5.608(2.405-13.075)]、和 DCUN1D1 表达水平[HR:2.169(1.244-3.780)]可作为评估前列腺癌患者术后生化复发风险预测因子,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 DCUN1D1 表达水平[HR:1.825(1.001-3.327)]、Gleason score[HR:2.805(1.435-5.482]和病理分期[HR:2.583(1.039-6.421)]可作为预测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生化复发风险独立指标。3.细胞功能实验显示DCUN1D1过表达DU145迁移、增殖、侵袭能力明显上升。相反,DCUN1D1抑制表达迁移、增殖、侵袭能力下降。4.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显示DCUN1D1过表达能够显著性加快由DU145形成的移植瘤的成瘤大小和生长速度;相反,DCUN1D1表达被抑制后移植瘤成瘤大小比对照组大,且生长速度减慢。免疫荧光分析结果显示DCUN1D1能够显著性增强移植瘤组织中新生血管指标CD31和肿瘤侵袭力指标Vimentin的表达水平(P<0.01)。5.组织芯片免疫染色显示前列腺癌组织DCUN1D1免疫评分显著高于癌旁良性前列腺组织(P=0.010)。6.前列腺癌细胞株DU145中DCUN1D1过表达导致Vimentin蛋白水平上调,而E-cadherin蛋白水平下降;抑制DCUN1D1表达可以导致Vimentin蛋白水平下降,而E-cadherin蛋白水平上调,提示Vimentin和E-cadherin是DCUN1D1的效应因子。结论:1.DCUN1D1是促癌基因,高表达DCUN1D1促进前列腺癌进展。2.DCUN1D1可能独立成为预测接受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出现生化复发风险的指标。3.DCUN1D1致E-cadherin表达下降、Vimentin表达增加,提示DCUN1D1诱导上皮-间质转化(EMT)与前列腺癌进展有关,可望通过抑制DCUN1D1抑制前列腺癌生长、侵袭,有利精准治疗。
其他文献
目的:多囊卵巢综合症(PCOS)是育龄女性群体中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异质性疾病,具有雄激素过量、多囊卵巢形态及排卵功能障碍的主要特征。目前,PCOS的治疗仍是临床挑战。自噬是一种保守的溶酶体分解代谢途径,为细胞提供必需营养素,降解受损的蛋白质和细胞器,对于维持细胞稳态和发育很重要。自噬受到许多因素的密切调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可通过IGF2-R的tis受体调节自噬,而mi R-34c-5p
研究背景及目的目前,肺癌是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最常见的是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在亚洲,有大约50%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
海洋无脊椎动物通常具有同种群聚现象,同种个体紧密附着于其他个体上或附近区域,形成密集种群。海洋无脊椎动物生活史包括营浮游生活的幼体阶段和营底栖生活的稚体/成体阶段,其中由浮游转变为底栖的关键环节是幼体的附着和变态。由于底栖生活的稚体/成体运动能力较弱或完全缺失,幼体的附着和变态直接影响到其成体同种群聚的形成。大量研究表明天然环境化学因子可以诱导海洋无脊椎动物幼体的附着和变态,然而至今完全鉴定出化学
为顺应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要求、迎合日益增长的绿色市场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实施绿色创新,通过绿色生产、销售环保产品等方式提升市场竞争力。此外,企业积极寻求与绿色供应链上下游成员合作,降低成本、提高技术、实现利润共赢。本论文运用最优控制理论和博弈论,以能效标准、碳限额、碳关税和政府补贴政策为例,研究了企业在不同环保政策和市场环境下的绿色创新与定价策略,以及绿色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合作模式偏好。主要内容如下:
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超燃冲压发动机热防护技术已成为限制其长时间飞行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未来高超声速飞行器还面临巨大的电力需求,发展高效的机载发电系统也迫在眉睫。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具有较高的能量转换效率,且结构紧凑、部件体积小,在高超声速飞行器上很有应用前景。因此,本文提出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的超燃冲压发动机热电转换系统,在满足超燃冲压发动机热防护要求的同时为高超声速飞行器提供电力保障。
学位
第一部分 RANK通过激活内质网应激促进2型糖尿病肾病足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研究背景糖尿病肾病是临床常见又棘手的肾病,足细胞损伤在糖尿病肾病的进展中起着核心作用,内质网应激是糖尿病肾病足细胞损伤的关键环节。NF-κB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RANK)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本课题组之前的研究已经证明RANK通过促进氧化应激介导1型糖尿病肾病足细胞损伤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是一种理想的能量转换工质,实现S-CO2自然循环驱动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研究意义。但是在拟临界区内剧烈的物性变化使S-CO2在该区域的流动和换热规律十分复杂,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分析方法和体系。本论文采用实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机器学习建模等方法对S-CO2自然循环流动与换热问题展开综合研究。本文阐述了 S-CO2自然循环实验台架的设计搭建过程和运行参数范围,并开展了
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是造成老年人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给社会家庭和患者本人带来较大的心理、生理、经济负担。预计到2050年,全球AD患者将达到1.5亿以上。然而,AD仍然是一种“无药可治”的疾病,已批准上市的药物不但数量很少,而且只能改善患者症状,并不能根治疾病,不能逆转疾病的病理变化。近年来,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口腔修复诊疗过程中患者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多,以至于现有的数字化修复技术在设计质量和效率上无法满足患者的要求。因此,口腔修复体智能化设计技术的应用就显得更加迫切。本文依托口腔临床诊疗专家案例数据库,综合运用多学科交叉的理论与方法,开展医疗大数据驱动的口腔义齿修复体智能化设计技术研究,主要在牙齿分割与识别、缺失牙齿龈缘形态重建、功能性咬合面形态设计、动态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