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静脉麻醉药因起效快、无污染、无呼吸道刺激等优点被普遍应用于麻醉前用药、全凭静脉麻醉的诱导、维持及危重症病人的镇静。但是,应用静脉麻醉药可能会引起腹痛、腹胀、便秘等胃肠道不良反应。其中,静脉麻醉药通过调节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 ENS)的支配和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 SMC)的收缩而影响胃肠道自主收缩可能是原因之一。ENS由8千万~1亿个神经细胞组成,存在于胃肠道粘膜下层与肌层组成粘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可不依赖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自主调控胃肠道收缩活动。粘膜下神经丛与胃肠上皮细胞的分泌及吸收功能、局部血流和神经免疫活动有关;而肌间神经丛在胃肠道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活动中起重要作用。肠道SMC收缩的肌源性调节主要与库容性Ca2+内流(capacitative Ca2+entry, CCE)和/或SMC对Ca2+敏感性的改变等机制相关。静脉麻醉药是否通过上述机制影响肠道自主收缩尚不可知。本研究拟通过测定结肠肌条平均张力的变化来检测咪达唑仑、丙泊酚、依托咪酯和氯胺酮对肠道平滑肌收缩活动的影响,并通过工具药电压门控Na+通道阻滞剂河豚毒(tetrodotoxin, TTX)探讨其可能的影响机制。方法制备大鼠离体结肠纵形肌肌条,随机分为对照组(溶剂组)和研究组,研究组又分为非TTX组和TTX组。对照组加入二甲亚砜(DMSO)5μL;非TTX组直接加入不同累积浓度的咪达唑仑、丙泊酚、依托咪酯或氯胺酮;TTX组加入电压门控Na+通道阻滞剂河豚毒(TTX)10μmol/L以阻断结肠内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然后再分别加入不同累积浓度的静脉麻醉药,加药方式同非TTX组。以平均肌张力变化值为指标,记录各组肌条收缩活动的变化。结果1.对照组:DMSO对结肠肌条收缩张力无明显影响。2.非TTX组:咪达唑仑、丙泊酚、依托咪酯和氯胺酮分别在药物累积浓度达到1×10-5mol/L、1×10-5mol/L、1×10-6mol/L和3×10-6mol/L时降低结肠远端纵形肌收缩幅度(P<0.05-0.01),肌条张力降低幅度随药物浓度升高而加大。依托咪酯虽然在低浓度(1×10-6mol/L)时即可降低肌条自主收缩幅度,但当浓度累积至1×10-4mol/L时,与等浓度的咪达唑仑和丙泊酚相比,其降低幅度却较小(P<0.05)。3.用电压门控Na+通道阻滞剂TTX消除ENS的神经支配后结肠收缩活动增强(P<0.05)。4.TTX组:用电压门控Na+通道阻滞剂TTX预处理后,咪达唑仑、丙泊酚和依托咪酯仍降低大鼠结肠远端纵形肌肌条收缩张力,且与非TTX组相比,降低幅度明显增大(P<0.05-0.01);而氯胺酮非但不降低肌条收缩张力,反而增高收缩张力。结论咪达唑仑、丙泊酚、依托咪酯和氯胺酮均抑制大鼠离体远端结肠纵形肌自主收缩,但其影响机制却不同:咪达唑仑、丙泊酚和依托咪酯对平滑肌细胞的收缩张力和肠神经系统对结肠的抑制性调节活动均有抑制作用;而氯胺酮却增强平滑肌细胞的收缩张力和肠内神经系统对结肠的抑制性调节活动,且以增强后者为主,从而表现为大鼠结肠平滑肌收缩反应的整体抑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