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入画”在元代意笔墨竹中的体现

来源 :中国艺术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van_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画同源”理论由来已久,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就讲到“书画异名而同体”这里更多的是从书法与绘画源流上寻找二者发生的机缘。将源流上的“书画同源”发展为表现形式上的“以书入画”大概是在宋代,文人画大发展之时,“以书入画”的实践是宋代文人画的重要特征,但是宋代文人画家们并没有明确提出这一思想。明确提出这一观念的有据可考的应该是赵孟頫,之后这一观念影响巨大,紧接着元代文人画的发展迎来了一座高峰,尤其墨竹画大为流行。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从实践与技法角度分析“以书入画”观念影响下的元代意笔墨竹画呈现出来的种种形态变化。这种探讨与梳理无疑对墨竹画的创作实践有着直接的具体的指导意义。本文在第一章里,通过对多幅元代意笔墨竹的代表作品笔法形态的分析,梳理出几种表现技法在“以书入画”观念的影响下呈现出的笔法形态变化。进而在第二章中论述引起这种变化的几种原因。在第三章中阐述在“以书入画”观念影响下的元代文人画对后世中国画创作的影响。文人画是中国绘画美学中特有的文化现象,而以墨竹画为代表的“四君子”题材作品又是文人画的主流。在题材上竹子自古就被人们赋予刚直不阿、清虚冷逸的精神品格,另一方面,在表现技法上也符合作为中国美学内核的老庄思想的价值判断。如老庄思想中的“尚简”、“自然无为”、“象外之意”等思想正是文人画家所崇尚的。意笔墨竹逐渐发展成最能代表中国艺术精神的画科,通过梳理“以书入画”在元代意笔墨竹中的体现对我们了解中国绘画的艺术精神以及以后的艺术创作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随着职业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已成为我国培养技术型人才与操作型人才的重要阵地之一。然而,当今社会不断进步,对中职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标准也不断提升。就目前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而言,存在着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群体性的“一刀切”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节奏、教学内容相对滞后以及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互动等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以信息
目前,信息化和网络化迅速发展,并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生产管理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用信息化帮助管理生产、学习、生活变得尤为重要。资产管理是学校日常办公的一个重要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职业学院设备录入、分类、查询、维护等是学院资产管理的重要工作,因此建设一个全面的资产管理系统是学院资产设备管理自动化和信息化不可缺少的部分和必然结果。该论文首先解释学院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着重于国
《人物御龙帛画》于1973年出土于湖南长沙市郊子弹库墓一号墓穴,是迄今所见到的中国古代最早的独立性绘画。本文从“历史物质性”这一论点出发,深入剖析对《人物御龙帛画》艺术作品原境的研究,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从帛画的内容到绘画材质,龙凤“引魂升天”象征意义和丝帛重彩技法的表现;帛画作为覆棺的魂幡画的原物探究到长条形构图形制的表现,对神仙思想影响下魂升天界过程的形象描绘;帛画在绘画史上产生的时代影响和历
“岩彩”拓宽了艺术家的绘画语言与绘画手段,使得绘画将线条、色彩、肌理质感完美融合在一起,增加了当下工笔绘画的写意性和现代性。本文分析了岩彩的绘画语言在当代工笔画中带来了哪些运用,包括“线”的运用、“色彩”的运用、以及“材质肌理”的运用,推崇自然地具有“写意性”的绘画语言,使得绘画更具感染力。岩彩绘画语言融合西方构成和审美取向,使得工笔画中东方意韵的内在生命力不断涌现。在对壁画临摹及传统工笔深入学习
本文主要探讨剥落与变色之美—敦煌莫高窟220窟北壁初唐壁画《东方药师经变画》的审美价值探析。笔者有幸参加2019年《中国古代壁画摹制技法人才培养》计划,亲身到达莫高窟,对《东方药师经变画》原壁进行参观和考察。分析初唐壁画220窟北壁《东方药师经变画》的现状,探讨此画颜料层变色和脱落原因与研究此幅壁画的审美价值。文章分为二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初唐壁画220窟北壁《东方药师经变画》的剥变原因探析,第二部
永乐宫壁画是我国古代绘画艺术当中最具影响力和艺术特色的一篇罕见巨制,以规模宏大,色彩绚丽,画艺精湛闻名于天下。本文将对永乐宫纯阳殿壁画中的巨幅青绿山水人物画《纯阳帝君神游显化图》进行解剖,通过对壁画中所呈现出的山水元素和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分析,探索永乐宫纯阳殿壁画中经久不衰、璀璨夺目的青绿山水画艺术特色。本文首先从永乐宫建造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绘制壁画的画工这两方面介绍永乐宫纯阳殿壁画的形成原因以及文化
工笔人物画作为中国的传统画种之一,其色彩表现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已形成一套独立而完整的体系。传统绘画中的“五色体系”、“随类赋彩”等都是古人对于绘画中色彩的认识。传统中国画的用色依靠的是固有色之间的对比、墨与色之间的对比,画家们一般是根据自己的观察、想象并结合前人的用色经验对绘画作品进行设色,但对今天的中国画创作来说,这是不够的。当代工笔人物画的艺术创作,不仅需要对中国传统色彩深入研究,还需要对西方
工笔重彩画是中国特有的绘画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当代工笔重彩画的形式语言变得更加多元化,材料在工笔重彩画创作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使得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材料在绘画中的作用和表现,发掘材料自身的审美和价值,使材料跟随时代审美潮流,在当代作品中呈现出更多契合创作者思想的艺术形态。本文意在梳理金属箔材料的发生发展脉络及其在传统中国画中的运用,从而重点提出壁画中金属箔材料的使用对当代工笔重彩画的启
20世纪初期,中国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变革,传统社会开始向现代社会变革过渡。政治、文化等变革活动给予了中国美术新的机遇,中国画的概念应运而生。中西方文化碰撞与交融的年代,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张大千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画画家的代表。在他的艺术创作上,始终坚持以中国传统绘画为本位,在借鉴西方艺术创作技法的同时保持着本民族的特色。在张大千晚年,他将水墨和色彩融汇,创作出酣畅淋漓的泼彩画,以此探索出中国传统绘画走
不断加快的的现代化节奏导致人的理性冲突和感性冲突产生割裂,造成人的精神和肉体分离,艺术恰巧是弥合分裂关系的一种存在,但并非一切艺术都能如此。此时,如温克尔曼所言,不得不向古希腊艺术寻求一个范本。古希腊艺术不只是是精神的范本,同时也是艺术的范本。当我们将希腊瓶画中,画师将所要描摹的外部形象进行解构的时候,所运用的法则称之为“对立的法则”时,我们相应的将画师重构头脑中的画面并统一于瓶面时,所运用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