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雅各《中国经典·诗经》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初探

来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entin3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经典的古代典籍之一,不论是在早期的中西文化交流还是现今的中外学术研究中都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在英语世界也一直被视为翻译研究的重要作品,而其英译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1871年,汉学家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翻译完成他的《诗经》英译本,成为第一位系统研究并完成《诗经》全译的西方学者,他的1871年译本也成为《诗经》外译史上最早的全译本。该译本在《诗经》英译史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并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本论文将研究重点聚焦于理雅各1871年《中国经典·诗经》译本中关于《国风》部分的译介,结合译者的主体性,对译本独特性进行分析与探究。自翻译研究开始提倡“文化转向”,不再拘泥于语言问题,而试图深入探究跨文化译介中文本操控是如何发生的等深层交流问题,译者主体性的话题亦越来越受到重视,关注译者也成为研究翻译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译者主体性主要包含三个方面:译者的受动性、为我性(即目的性)和主体创造性。首先,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受动性可对其创造性起到约束效应,因为翻译在传播译文信息的过程中,受到译者所处的时代以及个人经历等因素的牵制,多多少少会给译本打上时代的烙印,并在向读者传输时,考虑到译入语文化读者的语言环境和理解能力的差异性,译者不能完全根据自己的想法及源语文化的习惯进行译介,需要综合关注到读者的需求,从而恰如其分地传达出译文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其次,关于译者的为我性或者说目的性,译者在译介过程中为达到自身的最终目标,会采用多样化的策略来完成译文,从而使译入语读者能够接受和理解源语文本。第三,译者的创造性是发挥主动性的结果。译者的主体创造性是基于译者自身对原作的理解,适当地在合理范围内对原作进行删减和调整,以便更好地实现译者和读者两者视域的高度融合。由此可见,主体性的探究路径与诗歌翻译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达到契合,并可为诗歌译介研究带来新的视角。本文将通过分析理雅各作为译者的主体性,呈现其在翻译《诗经·国风》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语言特色与翻译策略。全文拟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诗经》及其英译本、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以及相关理论简介。第二章着重论述理雅各及其1871年《中国经典·诗经》译本的具体情况,在对其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及影响译者受动性和为我性的个人经历、文化观等因素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进而对其1871年《诗经》译本的结构、特点等进行分析。此外,通过将理雅各在三个不同时期所打造的《诗经》译本进行比较,呈现理氏1871年《中国经典·诗经》译本的独特之处及其研究价值。第三章通过对《中国经典·诗经·国风》重点篇章进行文本分析,从词汇、句型句式以及意象翻译三个方面展开,具体分析其中的字词运用、主旨表达以及修辞的呈现,并吸纳理氏1876年韵文版相关译文进行比对,呈现理雅各译经过程中个人主体性前后期的转变及原因,总结作为读者身份的理雅各以及作为译者的理雅各在初次译介《诗经》时如何发挥其主体性和创造性。第四章概述本文的主要发现并对当下及未来的诗歌翻译研究提出建议。时至今日,理雅各1871年《中国经典·诗经》因其开创性及准确性依然被视为《诗经》英译的经典之作,对其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问题进行研究,可为我国当前的典籍外译研究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脉冲神经网络(SNN)是一种模拟大脑神经元动力学的低功耗神经网络,为高计算效率、低能源消耗环境部署目标检测任务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由于脉冲的不可微性质导致SNN训练困难,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是将预训练的人工神经网络(ANN)转换为SNN来提高推理能力。然而,转换后的SNN经常遇到性能下降和高延迟的问题,无法满足目标检测任务对高精度定位的要求。该文针对ANN转SNN过程中产生的误差问题,引入对偶误差
期刊
高炉作为炼铁工程的核心设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冶金设备基础设计规范规定,高炉基础可采用简化计算方法计算,假定地基反力为直线分布,可计算出基础底板的弯矩,也可采用有限元计算来确定高炉基础的弹性应力分布。本文对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了一些结论。并提出了可通过调整桩刚度来降低基础底板内力,从而对高炉基础的底板厚度及配筋进行优化,对以后的工程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会议
中文教学标准与大纲对全世界范围内的中文教学有着重要指导意义。纵览世界各国,发达国家语言标准的建设已有较长的历史,对中文教学大纲的研发处于领先地位。这些国家的中文教学多采用本国标准,因此中方研发的教材等资源与本土标准存在一定程度的失配,教学实践面临现实困境。另外一些中文教学新兴国家,如阿联酋、沙特、南非、坦桑尼亚、赞比亚、柬埔寨等国,这些国家中文标准与教学大纲的研究经验少,缺乏实用性、适用性、针对性
学位
本论文为模拟口译实践报告,笔者以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二届日本学研究智库大讲堂系列讲座《历程、课题与发展前景——中日关系50年回眸》作为材料,模拟同传环境完成了一次汉日同传实践。论文对本次模拟同传任务进行了详细描述,包括材料涉及的内容、主讲人的语言特点、翻译中的难点等,并基于李长栓在《理解与表达:英汉口译案例与点评》中提出的“理解、记忆、表达、应急框架(Understa
学位
自代宗大历元年(766)晚春至大历三年(768)正月寓居夔州的一年零九个多月,是杜甫晚年诗歌创作的一个高峰期。由于严重的消渴、肺病等疾病影响,杜甫此时的健康状况堪忧,致每有大命将至之虞,由此也使追忆往事与思念故国成为他夔州初居时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杜甫这类主题的诗歌,大致呈现为以围绕个人生活经历为主的回忆与围绕国家盛衰变迁为主的回忆两种情形,而在诗歌体制上,则以五古长篇以及五古、七律组诗为主。其中
期刊
红外目标检测是侦测预警、红外制导、辅助驾驶等军民领域的基础任务。传统的检测算法依赖于人工设计的图像特征,存在泛化能力弱、检测精度低等问题。深度学习技术通过从大量数据中自动学习模式特征,减少了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完备性,展现出强大的特征表达能力和鲁棒性,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目标检测任务之中。然而,当前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以处理可见光数据为主,通过提取色彩、纹理、几何等浅层视觉特征构建高层语义信息。但红
学位
中越两国是山水相连的邻邦之国,友好交往源远流长。越南是东南亚地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之后两国长期保持友好往来,经济、文化交流日趋活跃。尽管越南高校学生中学习汉语的人数逐年增加,且相当一部分人均拥有一定的汉语运用能力,但在现实的交际中仍然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障碍,这是由于学习者对于中国人的文化了解不够深入,不能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及行为习惯所导致的。因此,在多年的教学历程推进中,越南高校中文系的汉语
学位
优秀历史建筑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加强历史建筑保护,对于传承城市文脉,提高城市综合管理质量,推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和数字中国战略落地实施,新型数字化技术为城市历史建筑保护提供了全新技术手段,数字化综合管理成为助力城市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本文梳理新型数字化技术在历史建筑保护与管理不同阶段的手段和方法,设计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数字化综合管理系统总
期刊
《秋兴八首》是年迈沧桑的诗人杜甫一气而成的融自然、人生、国家于一体的悲秋组诗。它是杜甫用尽一生的血泪和忧思来抒发对于悲苦的正视,其中的一字一词一句都寄寓着无限的哀伤与感慨。八首诗的意脉似断实连,在结构之外,还体现于作者的情感串联,体现于爱国情怀的笼罩、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这八首诗既是诗人的理性思索,也是诗人内心潜意识的抒怀。从意象寄托的角度来说,八首诗又是断开的,作者通过八首诗来表达其不同的忧虑和
期刊
本论文结合流动身份、操演性身份和混杂型身份等思想和概念,对任璧莲的三部小说进行文本细读分析。本研究旨在探讨和呈现任璧莲小说中的身份观的发展,即从《典型美国人》中的流动身份、《梦娜在应许之地》中强调民族性的操演性身份到《爱妾》中的混杂型身份。任璧莲对族裔身份的反本质主义观点体现了后现代身份认同强调身份的可变性和灵活性。在《典型美国人》中,任璧莲一开始就宣称这是一个美国故事,并在小说中试图淡化中国文化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