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考古学在旧石器时代考古中的应用 ——以南非几何刻划遗存研究为例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yaosar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认知考古学分认知内容、认知过程、认知能力三个相对独立的研究层次。认知内容研究和认知过程研究较为传统,来源于伊恩·霍德的心灵考古学和科林·伦福儒的认知-过程考古学。认知能力研究来源于21世纪的学科碰撞,是旧石器时代认知考古学的主要内容,旨在以心理学理论方法揭示实物遗存所反映的认知能力发展和演化,是对普遍规律的探索。通过南非几何刻划遗存的研究实例,本文着重探讨认知能力研究层次的相关问题。几何刻划遗存指刻有直线、交叉和网络图案的赭石碎块和鸵鸟蛋壳,集中出土于南非Blombos洞穴等六处经科学发掘的中石器时代遗址。刻划变化趋势清晰,赭石蛋壳两种刻划载体年代相继,是揭示认知能力发展和演化的理想对象。旧石器时代认知考古学的认知能力研究遵循假设检验逻辑,并结合格式塔规律、认知神经、具身认知等理论方法,认为刻划变化和载体迁移反映人们与环境互动中,注意模仿、手眼协调、塑造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情感的日益丰富,而且研究结果可作为比较标尺对其他刻划材料展开合理推广和猜想,只是标尺本身还有待验证和改进。旧石器时代认知考古学旨在宏观把握认知能力整体,还要结合人类化石、打制石器、人形造像、手印岩画几种材料,它们的研究各具特点,可行性亦有差别。认知能力研究还有望为现代行为起源提供新思路,但未来研究皆需要以丰富的考古材料、扎实的研究结果、宏观把握认知能力为基础。
其他文献
化用修辞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其由先秦引用发展而来,而后在中国古代文人的笔下发展、壮大,大放异彩,呈现出了特殊的审美情调和审美效果。目前学界相关研究大多是从传统修辞学的语言视角出发,侧重于对现象的分类归纳和个案研究,缺乏对化用的全面考察。本文第一次全面、系统地研究化用修辞,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化用的历史考察。化用最初在先秦“引用”之风中孕育形成,其后随着汉魏晋辞赋文体的产生,化用
自印刷术发明以来,每一次媒介技术的进步都改变了承载信息的形式,形成了一个新的媒介系统,打造了新的信息场景。印刷技术催生了报纸新闻,使得信息的广泛传播成为可能,从而形成了印刷场景;以无线电信号和卫星通信为主的技术则是带来了电视新闻,扩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形成了以电视为主导的电子媒介场景;到了互联网时代,新闻信息的传播方式更是层出不穷,各种信息场景之间更是相互交叠,其中以虚拟现实技术为代表的沉浸式
服务期制度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开展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这种制度设计下,能够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其本质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资源置换,通过经济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互换,从而实现对资源的高效利用,这样的合作对于保持劳动关系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服务期立法略显粗疏,又缺乏相对应的适用规则,导致服务期制度发挥的作用大打折扣。本文立足于现有研究成果,以服务期条款作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
不动产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执行标的相对而言价值较大,与当事人权益息息相关,案件总量在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中占比较大。案外人和申请执行人围绕不动产之上享有的权利类型多样、相互交织,权利冲突复杂,加之法律规范不明晰、法官对条文的理解解释不同,导致案外人的权利能否对抗法院强制执行观点不一致、裁判结果不统一,同案不同判现象明显。因此,对不动产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进行剖析和探究,挖掘此类案件在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
传统的报应行刑主义在当今社会已不适宜使用,监狱行刑社会化应运而生。监狱行刑社会化引入社会管理的理念,试图在监狱行刑的过程中将打击犯罪与保障罪犯人权相平衡,这在强化对重刑犯的改造教育,减少其重新走向犯罪的可能性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的存在,使得重型犯再社会化还存在较大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推进重型犯的再社会化,对于社会稳定、个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重刑犯再社会化为研究对
哈罗德·英尼斯认为传播技术的变革必定会改变人们的兴趣结构,所以当大数据时代媒介技术不断融入我们的生活时,颠覆性的技术变革不仅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影响,更是对我们的思想观念发挥了作用。而隐私作为一个现代的概念,更是从诞生之初就与媒介技术的发展联系密切,因为现代隐私观念本身就是在媒介技术的入侵中生成与演进的,故论文是以媒介技术的发展视角考察隐私观念在不同时期的变迁。文章运用了历史主义和案例分析等研究
孤独是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许多作品中的重要主题。在其小说中,孤独感从个人的微观角度伸展到整个拉丁美洲,从人的本质蔓延到民族维度。本文将从形而下和形而上两个层面分析马尔克斯笔下的孤独类型,融合孤独的哲学意味和现实意味,一方面分析生而为人难以避免的孤独,另一方面探索普遍意味的孤独如何与拉美历史融合铸就了孤独的族群。此外,还将探讨超越孤独的途径,超越孤独着眼于以个体的微观革命,通达群体维度的宏观自
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教学迎来了新机遇,同时,对高中数学作业的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根据高中生的现有认知水平设置符合他们发展需求的数学作业,这成为每个高中数学教师所思考的问题。本文便基于核心素养的视角,对高中数学作业的设计等相关问题展开分析。
西夏时期敦煌装饰图案的面积达到历代洞窟之最,其中的藻井图案不仅继承中原建筑彩画纹样,还融入藏传佛教艺术特色,首次将曼荼罗和六字真言图像运用在藻井之中。本文将敦煌西夏石窟藻井图案按题材内容分为六类,虽然同类的洞窟具有相同的艺术题材,但每一洞窟又呈现出独特的新意和巧思。通过对这些藻井图案发展演变过程的研究,也可以从中窥探出西夏对艺术的包容态度和当时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现象。本文研究认为,敦煌西夏石窟的藻
南宋廖莹中世(纟采)堂所刻《昌黎先生集》(简称世(纟采)堂本)是一部精刻精印的韩集文献,现存于国家图书馆的版本是海内外孤本,也是传世韩集宋刻本中的最后一个综合本。作为被后世利用较多的韩集宋注本之一,它在注文归属和价值高低上存有争议,尚待厘清。从理论上讲,对世(纟采)堂本的注文溯源,至少需要用全部现存韩集宋注本与之逐一对比考辨,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发现南宋时期相关韩集宋注本的共性和差异,还能判明该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