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西部玉米膜下滴灌水磷耦合效应及磷肥施用技术研究

来源 :吉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i63724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农业用水占比大,磷肥利用率低。吉林省西部地区属于半干旱区,区域降水量少、土地干旱。水分、养分亏缺成为制约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水肥一体化技术作为一项高效节水灌溉施肥技术,能够适时供应养分,充分发挥水肥耦合效应,提高磷肥利用率,达到以水促肥、以肥调水的目的。本试验通过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田间试验,探讨不同水磷耦合方式及磷肥不同施用方式对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论如下:
  1、不同水磷耦合方式对玉米产量及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适宜的水磷耦合方式可以提高玉米产量,但过多的灌水量及施磷量不利于玉米产量的提高。本试验条件下,以W3P1处理作为最佳水磷耦合方式,即灌水量为250mm,施P2O580kg/hm2。2018年和2019年均以W3P1处理产量达到最大,产量分别为12703.0kg/hm2和15259.8kg/hm2。两年干物质积累均以W3P1处理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38.3g/plant和353.4g/plant。两年均以W3P1处理磷素积累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83.0kg/hm2和85.9kg/hm2。各处理磷素阶段积累在拔节期-喇叭口期、抽雄期-灌浆期阶段磷素积累量较高。W3P1处理较W1P1(灌水量50mm,施P2O580kg/hm2)、W2P1(灌水量150mm,施P2O580kg/hm2)处理磷肥利用率提高4.3%-37%,磷肥偏生产力提高3.1%-12.6%,磷肥农学效率提高5.3%-86.8%。W1P2处理(灌水量50mm,施P2O5120kg/hm2)水分利用效率最大,达25.1kg/hm2/mm,较相同灌水量不同施磷量各处理提高1.9%-14.3%,较相同施磷量不同灌水量各处理提高12.9%-31.4%。
  2、不同施磷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本试验在灌水量相同为W2(150mm)条件下,提高施磷量可以提高玉米产量。2018年与2019年均以P3(施P2O5120kg/hm2)处理产量最高,分别为12408.0kg/hm2和14965.1kg/hm2。其次为P2(施P2O580kg/hm2)处理,产量分别为12261.7kg/hm2和14805.1kg/hm2,但P3与P2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通过直线加平台肥料效应曲线分析得出在W2条件下,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磷肥最佳施用量在80-87kg/hm2之间。
  3、磷肥不同施用时期及分配比例对玉米产量及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确定P4处理为本试验条件下磷肥最佳施用时期及分配比例,即灌水量150mm,施磷量80kg/hm2,磷肥40%基肥、15%拔节追肥、35%喇叭口追肥、10%抽雄追肥。磷肥分次施用处理(P2、P3、P4、P5)产量显著高于磷肥全部基施(P1)处理,其中以P4处理产量最高,比P1处理增产5.2%。本试验在拔节以后各生育时期,磷肥分次施用处理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P1处理,其中P4处理处于最高水平,至完熟期达328.1g/plant,比P1高15.0%。在拔节期以后的各生育时期,磷肥分次施用处理的植株磷素积累量均高于P1处理。拔节期-喇叭口期、抽雄-灌浆期可作为磷素营养调控的两个重要生育阶段,并以抽雄期-灌浆期为重,磷肥分次施用可提高这两个生育阶段的磷素积累量和积累速率,其中P4处理磷素吸收积累及利用效果最佳。磷肥分次施用与P1处理相比,磷肥利用率提高28.1%-87.0%,磷肥偏生产力提高2.0%-5.2%,磷肥农学效率提高22.4%-57.5%。
其他文献
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是我国华南地区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热带亚热带果树。龙眼果实质量和产量与其胚胎发育息息相关。植物体细胞胚胎与合子胚在发育过程基本相似,可作为研究植物胚胎发生机制的优良替代体系。植物体胚发生过程不仅受特异基因的调控,还受表观遗传调控,尤其是DNA甲基化,一定水平的DNA甲基化对植物体胚的正常发育是必须的。miRNA能够介导DNA的甲基化,该过程与mi
学位
金针菇是世界第五大栽培食用菌,也是我国商业化栽培的食用菌,且总产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其基础研究薄弱,严重制约着产量与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本研究利用担孢子菌株WT583的粉孢子为诱变材料,以紫外线为诱变剂,建立了金针菇突变体库。然后利用基因组测序与比对技术,对金针菇基因组紫外诱变DNA突变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对匍匐型菌丝突变株与粉孢子缺失突变株表型的分子机理进行了探索,为金针菇遗传学研究添加了新的内容
学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设施蔬菜栽培面积迅速扩大以及连作年限逐渐增长,根结线虫已成为当前设施蔬菜生产的一大障碍,对农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由植物寄生性线虫造成的损失全球每年可达1000亿美元,其中由根结线虫造成的损失高达70%。阐明以番茄为代表的蔬菜根结线虫抗性机制,解决限制我国设施生产的瓶颈之一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剖析番茄对根结线虫的响应机制,运用分子、生理生化和环境调控等方法提高番茄对根结线虫
学位
通过商都县海卜子果园8年生金红苹果树单位干截面积不同留果量的田间试验,进行与负载量相关生理因子的测定分析及生长发育调查,结果得到:随着负载量的增加,发育枝、无果短枝和有果短树叶片的叶绿素的含量下降,发育枝叶片的Pn、可溶性糖含量稍有升高,短枝叶片的Pn、可溶性糖含量下降,各类枝叶片的淀粉含量均下降;随着负载量的增加和时间的推移,各类枝叶片的MDA含量增加,Z、GA和IAA含量下降,ABA含量增加,
学位
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污染时间长,空间范围广且对人体毒害作用强的特点,是国际公认的严重环境问题。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对于保障农产品产量和人口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成本较高,难度大,且有可能导致二次污染。因此,研发环保可持续的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一直是学术界和产业界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本文以新型土壤修复材料——砒砂岩为研究对象,在阐明其对溶液中Cd吸附性能和机理的基础上,探究砒砂岩在
学位
邻苯二甲酸酯(PAEs)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半挥发性的有机污染物,主要用作塑料薄膜等的增塑剂,在化肥农药的生产过程中也有广泛应用。由于PAEs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及潜在的“三致”毒性,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我国西北旱区的小麦生产中,广泛采用覆膜栽培来保障粮食产量。地膜的大量投入及残留,给土壤—农作物系统带来邻苯二甲酸酯污染风险。研究覆膜条件下PAEs在土壤—小麦系统中的迁移,对耕地土壤保护及粮食安
学位
我国耕地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农田土壤镉(Cd)污染已经成为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巨大威胁。依据《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针对轻中度Cd污染农田土壤的安全利用已成为当前国家的重大需求。本研究通过室内盆栽与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轻中度Cd污染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水稻不同生长时期淹水灌溉对实际Cd污染土壤上水稻Cd累积转运的影响研究,以期探明降低水稻Cd累积的淹水关键时期及其影响
长期、大量使用化学除草剂会给杂草可持续治理、食品安全、环境质量等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我国是水稻(Oryza sativa L.)种植大国,秸秆来源广,利用其释放的化感物质控制杂草,能有效降低农业生产对化学除草剂的依赖,同时,秸秆还田还能提高土壤肥力,提升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率。  研究以化感水稻PI312777(PI)和非化感水稻Lemont(LE)为材料,分析秸秆还田后化感物质与微生物群落的变化规律
学位
黄土高原地区具有地域广阔和自然资源丰富的特点,该区的国土资源对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该区水土流失现象长期存在,影响了该区的环境以及社会和经济发展。本论文采用野外人工降雨模拟试验,同时结合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计算等方法,研究了不同人工种植植被条件下,黄土坡面径流小区的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径流强度的变化规律表现为在降雨初期迅速增长,随着降雨时间的延
学位
为阐明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掺混施用在玉米上的农学与环境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基于东北地区两种典型土壤类型开展了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主要研究了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不同掺混比例条件下玉米的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生育期内植株地上部干物质量和氮素吸收量的动态变化过程,分析比较了花前花后干物质累积与氮素吸收的比例差异,评估了土壤-作物系统的氮素平衡与表观损失状况,并深入研究了玉米生育期内NH3挥发与N2O排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