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翻译作为一门艺术,其成功与否既与原作的审美价值息息相关,更与译者的翻译能力和在翻译中所采取的策略密切相关。1917年,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陌生化”理论,认为作者会有意识地创造一些语言手段,给读者的阅读过程制造难度,从而产生一种新鲜独特的审美享受。文学作品之所以为文学作品,主要原因是它具有文学性,而文学性主要体现在作家精心运用的陌生化手法中,陌生化手法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译者而言,如何充分识别并恰当再现原作中的陌生化手法决定了译作的优劣。 本文探究了《五号屠场》中陌生化手法的具体表现以及虞建华在译本中再现这些陌生化的主要手法和效果。论文首先阐述了翻译中再现陌生化手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认为文学的特性和译者的责任决定了再现陌生化手法的必要性,而不同语言间存在的共性和翻译实践中已有的成功案例则表明在译作中再现原作的陌生化手法是完全可能的。接着分析了《五号屠场》中陌生化手法的具体表现,发现该作品是一部高度陌生化的小说,其陌生化主要体现在叙述视角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在叙述视角上,作者采用了侵入式叙述、第三人称叙述及第一人称复数叙述相互转换的方式使小说具有陌生化效果;在语言表达上,作者主要采用了重复、双关语、自造新词、插图、比喻及特殊搭配等手法使读者产生一种独特新奇的审美享受。论文通过译作和原作的对比分析,发现虞建华在翻译中主要通过复制或模仿的手法成功再现了原作中不同寻常的陌生化手法,使译作在主题和审美价值上取得了与原作基本对等的效果。 本文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虞建华《五号屠场》中译本中对原作陌生化手法再现的研究,为翻译高度陌生化的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些新见解,作者认为,为了实现译作与原作在审美价值上的充分对等,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应高度重视原作中的陌生化手法,并通过复制或模仿等手法尽可能地在译作中予以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