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已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研究内容涉及翻译共性,译者风格,文体研究等方面,其中对翻译共性的研究最为集中,而对翻译共性的研究又尤以显化现象最为盛行。翻译显化现象在国内外学者中引起了较为广泛的关注。显化概念最初是由Vinay与Darbelnet作为一种翻译技巧被提出,是指译者把根据上下文语境得出的新信息添加到目标语文本中,而这些信息在源语文本中是隐含的。现今,国内外学者对显化的研究主要以印欧语系语言为主,而对汉英翻译显化的实证研究很少。在大量研究各种翻译文本运用之后,我们发现对汉语诗词英译的显化研究备受忽视,因此本文选定毛泽东诗词进行研究。 本文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结合翻译显化理论,运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以毛泽东诗词与许渊冲和巴恩斯通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旨在考察英译本中的显化分布,显化程度与差异以及显化动因,以期发现两个译本的各自特点,弥补汉语诗词英译显化研究不足。本文主要试图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毛泽东诗词的两个英文译本是否都具有显化的趋势?如果有,如何体现?如果没有,原因是什么? 2造成不同翻译文本显化程度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在使用语言方面,哪个译文更接近原文? 本文基于自建平行语料库与单语语料库,运用WordSmith4.0与ParaConc两个软件分别对毛泽东诗词以及两个英译本从词汇,句法和篇章三个方面的多个参数进行检索。主要发现如下: 两个英译本中均体现不同程度的显化趋势,因此可以证实显化存在于汉语诗词的英译过程中,不同参数体现的显化差异不同。在词汇层面上,许译本和巴恩斯通译本的字数比原文多,因此这两个译本都呈现显化趋势,巴恩斯通译本显化现象更为明显。对于高频词与文化信息词的使用方面,两个译本均呈现显化趋势,许译本的显化现象更为明显。在句法层面上,根据Quirk等学者的观点,长译句可以把原文隐含的意思明晰化,可以让读者对原文有更明确更深刻的了解。许译本的平均句长高于巴恩斯通译本,所以许译本的显化程度高于巴恩斯通译本。在选择性关系词“that”的使用上,两个译本均未体现出明显的显化现象。在篇章层面上,协同主要是扩大句子长度,而非增加结构的复杂性。在英语中,协同是指把句子组合起来的并列关系,在并列连词使的使用方面,巴恩斯通译本显化现象比许译本更为明显;在从属连词的使用方面,许译本显化现象比巴恩斯通译本更为明显。 翻译界普遍认为语言因素是引起显化的主要原因,但是本文基于语料库的实证研究明,翻译中的显化并非都是强制性显化,造成翻译文本显化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语言,社会,文化因素,以及译者偏好等等。许渊冲的译本很好的再现了原文本的韵律美感与诗歌特色,更接近原文本的表达习惯,更好的向读者传达了汉语诗词的特点与魅力;而巴恩斯通的译本更加自然,更接近目标语的表达习惯。 本研究具有以下意义:一方面,本研究把量化的方法融入诗词翻译研究,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以使其更加客观和精确,同时从翻译显化这一新的角度探索许渊冲和巴恩斯通的翻译特点;另一方面,本研究验证汉语诗词英译过程中显化存在的假设,帮助翻译学习者及工作者认识了解显化,并在翻译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显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