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气象集合预报统计后处理的流域径流预报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f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流域径流预报所面临的时效性不长、精度不高和可靠性不够的问题日益突出,这对人们应对未来极端水文事件(如洪水)的能力提出了挑战。将气象集合预报与流域水文模型相结合来开展流域径流预报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该方法的优点体现在:延长了水文预报的有效预见期,从而提高了水文预报的可利用性;降低了确定性预报的不确定性,进而提高了水文预报的精度。然而,气象集合预报本身存在着系统误差和集合欠离散的问题,且其在应用过程中又存在空间分辨率低,以及预报变量间的时空相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将气象集合预报输入到流域水文模型之前,需要采用一定的统计后处理方法对其进行校正。然而,选用合适的气象预报统计后处理方法面临着两方面困难,即如何评价已有的针对单一气象预报校正而开发的单变量统计后处理方法,如何在气象预报统计后处理过程中考虑预报变量间的相关特征。因此,本文以取自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全球集合气象预报产品(Global Ensemble Forecast System,GEFS)为例,基于中国区域内的气象站和湘江流域的水文站观测资料,在分析气象集合预报适用性的基础上,比较多种气象预报单变量统计后处理方法的表现,提出考虑预报变量相关结构的气象预报多变量统计后处理方法,并在湘江流域的径流预报过程中予以应用。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提出气象集合预报的适用性评价方法。该评价方法基于气象集合预报的相关性显著期和相对有效预见期2个指标,分析了GEFS中的降水和气温要素在我国的适用性并给出应用建议。研究发现:降水预报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包括东北、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的适用性好,其有效预见期可以达到7天及以上;在西北地区,降水预报的适用性差;降水预报在西南地区的表现依赖于统计后处理方法,且主要受到集合的欠离散问题影响;气温预报在我国适用性好,其有效预见期在12天及以上,且在约80%的区域上的有效预见期可以达到15天。(2)比较多种气象预报单变量统计后处理方法的表现,研究影响其在气象预报和径流预报中表现的因素。选择的气象预报单变量统计后处理方法有:基于随机天气发生器的统计后处理方法(Generator-based Post-Processing,GPP)、拓展逻辑回归方法(Extended Logistic Regression,Ex LR)、贝叶斯模型平均方法(Bayesian Model Averaging,BMA)和仿射核函数估计方法(Affine Kernel dressing,AKD),其中前2种方法属于基于观测历史特征的统计后处理方法,后2种属于基于原始集合预报的统计后处理方法。4种方法被应用到中国区域内的气象站气象预报结果校正和湘江流域的径流预报当中。研究发现:在气象预报和径流预报过程中,基于观测历史特征的后处理方法要优于基于原始气象集合预报的后处理方法,且以GPP方法的表现最好。影响单变量统计后处理表现的因素有气象变量的类型、气象变量所处的区位和气候类型、和气象预报的预报时段。具体来说,在校正降水和气温预报时,降水预报提升的关键在于校正集合离散度,而气温预报提升的关键在于校正预报的系统误差。因此气象预报单变量统计后处理方法更易于校正气温预报,而在降水预报校正中表现出明显差异。此外,单变量统计后处理方法的表现:对于降水预报,在北部地区的校正表现要优于其它地区;对于气温预报,除青藏地区表现较差以外,在其它地区的表现差异并不明显;对于气温预报,在夏季的表现要差于其它季节。(3)提出了考虑预报变量相关性的气象预报多变量统计后处理方法。基于本文提出的多变量统计后处理框架,将单变量统计后处理方法与预报变量相关性重建方法按照前结合(Pre-coupling)和后结合(Post-coupling)2种方式结合起来。以单变量GPP方法为例,选择3种相关重建方法,置乱算法(Rank Shuffle,RS)、高斯耦合方法(Gaussian Copula,GC)和经验耦合方法(Empirical Copula,EC),基于以上2种结合框架共发展出6种多变量统计后处理方法,分别记为RS-Post,RS-Pre,ECPost,EC-Pre,GC-Post和GC-Pre。将以上6种气象预报多变量统计后处理方法应用到湘江流域内的气象预报校正、分布式径流预报和实时洪水预报当中。研究发现:在气象集合预报统计后处理过程中,考虑预报变量间的相关结构,即开展多变量统计后处理,可以提高气象预报的概率预报能力、对流域内不同区域产流量的模拟和预报水平、和径流预报历时精度、概率预报表现和径流预报区间表现;在除GC-Pre以外的其它5种多变量统计后处理方法,均能有效重建变量间、站点间的相关结构,并显著提升其在气象预报和径流预报中的应用表现;综合这些方法在气象预报校正、径流预报和实时洪水预报中的表现,推荐使用RS-Post方法。
其他文献
准确地刻画污染物在含水层中的运动是科学高效地治理地下水污染的必要前提。研究者们基于对流弥散理论构建了各种各样的解析或数值模型来模拟污染物溶质的运移过程。但是地下水中污染物的运动往往难以直接观测,观测数据一般较为稀少,同时地下多孔介质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特性(如渗透系数、孔隙率、弥散系数、降解速率常数、活性微生物量等)都会呈现一定的非均质性。这给弥散度和反应速率常数等溶质运移模拟需要的宏观参数的正确估
学位
闸坝是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手段,能抵御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闸坝科学调度是实现流域水资源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举措。由于流域水资源管理理念的提升,兼顾防洪、兴利和河流生态环境保护的流域闸坝群多目标联合调度理论与方法成为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的研究前沿。在高强度人类活动和变化外界环境干扰下,闸坝群的调控能力和调度规则不断改变。因此,分析流域闸坝群可调能力,在此基础上开展流域闸坝群多目标联合调度研究,对于流
学位
本文根据舰船纵摇—横摇耦合非线性运动方程,采用多尺度法及稳定性理论,研究了舰船存在内共振时,横摇主共振情况下的运动特点。主要运动特点是纵摇及横摇运动的多解、跳跃以及Hopf分岔现象。
期刊
国际海事组织正在制定第二代完整稳性衡准参数横摇直接计算评估方法,本文利用国际海事组织提供的国际标模,通过试验和数值计算研究了顶浪中参数横摇对垂荡、纵摇运动的影响。首先采用基于非线性切片法的时域垂荡-横摇-纵摇耦合的三自由度数学模型,计算了参数横摇发生时的垂荡、纵摇运动;其次采用新设计的波浪稳性测量机构分别约束和放开横摇运动测量了船模在顶浪中有无参数横摇时的垂荡、纵摇运动;最后把时域结果进行傅里叶变
会议
基于组织变革理论和TOE框架,采用fsQCA方法探讨技术(数字技术基础、数字技术应用)、组织(战略柔性)和环境(市场动荡性、技术动荡性)三方面的前因要素对企业实现跨界创新的联动效应及其提升路径。以浙江省46个创业板企业为研究样本,fs QCA结果显示:(1)技术、组织和环境层面下的单一要素均不是驱动跨界创新的必要条件;(2)驱动高水平跨界创新的路径有4种,包括“数字技术赋能型”“战略柔性驱动型”“
期刊
近年来,可靠度设计已成为岩土工程设计理论和方法发展的重要方向,世界各国岩土工程设计规范也正在逐步转轨。可靠度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基于概率论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又称为半概率可靠度设计方法;另一种是直接采用可靠度分析方法计算不同设计方案的可靠度或失效概率的设计方法,即全概率可靠度设计方法。半概率可靠度设计方法概念简单、使用方便,是目前岩土工程可靠度设计规范中主要采用的设计方法。支挡结构岩土工程
学位
降水预报的可靠性和精度直接决定了水文模拟和预报结果。传统的水文预报仅考虑落地雨、预见期短,无法满足水库运行管理的要求。随着世界各国数值天气预报技术的迅速发展,在传统的确定性水文预报中引入预见期内的数值降水预报能够延长洪水预报预见期。然而,由于天气系统的复杂多变,数值降水预报仍然存在误差,需要进行偏差校正。传统的水文预报仅为用户提供一个确定性的预报值,没有考虑水文预报的不确定性,由确定性预报向概率预
学位
人类社会以及生物系统中个体间的竞争无处不在,然而群体合作现象又频繁涌现。理论和实证研究试图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或与进化的类比来解释激烈竞争世界里的合作现象,但无论是从进化生物学还是社会科学的角度来看,合作的内在机理仍然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通过博弈论和演化动力学的结合而形成的演化博弈理论是解释这类问题的有效工具之一。传统的演化博弈理论针对无限种群,通过一个或一组复制动态方程来研究种群的演化动态及均衡,其
学位
作为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陆地的水汽交互过程影响着全球范围的水文循环过程,并且控制着典型区域的极端水文事件。中国东部属于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在东亚季风和ENSO的影响下,夏季来自太平洋的大量水汽输送至中国东部地区,容易导致大规模暴雨,进而引发一系列的洪涝灾害,严重危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国民生命安全。研究中国东部夏季降雨来源及其成因对于深入理解暴雨的形成,开展暴雨预报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对
学位
目的:有研究发现NLRP3/IL-1β轴信号通路参与中性粒细胞性哮喘的病理生理过程。Mi R-223在造血细胞中高表达并受到严格调控,其在髓样细胞分化和激活过程充当关键调节剂。Mi R-223在髓样细胞,特别是在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分化和激活中的核心作用已被广泛研究。既往研究表明,mi R-223参与哮喘的病理生理过程,但具体病理生理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探讨mi R-223是否参与中性粒细胞性哮喘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