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藜芦醇对大鼠胚胎期至青春期持续暴露苯并芘所致神经细胞线粒体生成和自噬活化障碍的保护作用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man_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苯并芘(Benzo(a)Pyrene,BaP)是一种典型的多环芳烃化合物。目前,大多数对多环芳烃不良反应的研究都围绕着其作为致癌物的性质进行,而对于其作为发育性神经毒性物质,可能导致神经行为障碍的研究较少。苯并芘作为一种脂溶性物质,能够穿过大脑屏障。胎儿或新生儿接触苯并芘后,会导致认知能力改变,焦虑相关行为,以及海马区功能和脑活动的神经化学指标异常。脑部疾病(神经变性)和损伤中的神经元细胞死亡与线粒体稳态的多种变化有关。神经细胞能量供应依赖于线粒体,因而线粒体损伤会加重神经毒性。白藜芦醇(3,5,4-三羟基-反式-二苯乙烯,Resveratrol,RSV)是优良的多酚类植物毒素,存在于葡萄,蔓越莓和花生中,同时也是一种对人类和动物极好的神经保护剂。在各种神经变性相关研究的动物模型中,表明白藜芦醇可以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并改善学习和记忆功能,这要归功于其具有抗氧化剂和活性氧清除的能力。但是,白藜芦醇对线粒体功能的调节及其信号通路,还尚未有过多研究。本研究采用胚胎期至青春期受到苯并芘持续暴露的Wistar大鼠,以模拟人体从胚胎期至青春期持续暴露苯并芘造成的神经损害;同时,通过灌胃途径给予大鼠白藜芦醇,以评价白藜芦醇对苯并芘所致大鼠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这将为揭示白藜芦醇对苯并芘介导的线粒体功能障碍的保护性作用提供新的证据。研究方法:Wistar大鼠购自辽宁长生生物科技公司。动物的饲养温度维持在24±1℃。动物在适应环境一周后,将每4只雌性大鼠与2只雄性大鼠匹配在一起,随机分为7个组别:对照组(玉米油),低BaP染毒组(1 mg/kg BaP),中BaP染毒组(2 mg/kg BaP),高BaP染毒组(4 mg/kg BaP),白藜芦醇对照组(30 mg/kg RSV),低RSV预处理组(15 mg/kg RSV+4 mg/kg BaP),高RSV预处理组(30 mg/kg RSV+4 mg/kg BaP)。发现阴栓的那一天被视为大鼠孕期第0(GD0)天,从GD0到仔鼠出生后21天(PND21)给予孕鼠苯并芘及白藜芦醇灌胃(溶解在玉米油中)。苯并芘和白藜芦醇的灌胃间隔为4小时。在仔鼠出生后21天,将每组仔鼠数量缩减为10只(雌雄各半),在仔鼠出生后21天到仔鼠出生后49天给予仔鼠如上所述的相同处理。在经过从GD0到PND49,即从胚胎期至青春期的连续染毒后,进行相关指标检测。通过旷场,水迷宫和跳台实验检测大鼠神经行为;通过尼氏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观察脑部海马体细胞损伤;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流式细胞术检测膜电位和活性氧以及ATP检测实验观察线粒体损伤;采用Real-time PCR实验检测线粒体DNA拷贝数;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Beclin1,p62,LC3,Parkin,PINK1,PGC-1α,NRF1,TFAM,pAMPK,p-PGC-1α蛋白水平,观察线粒体自噬和线粒体生成以及AMPK的磷酸化;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以及免疫荧光实验检测LC3和Tom20蛋白的相互作用。结果:胚胎期至青春期的苯并芘持续暴露会诱导大鼠神经毒性。旷场实验表明,高BaP染毒组大鼠的总距离,中心区时间和频数都显著低于对照组;水迷宫实验表明,高BaP染毒组大鼠潜伏期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穿环次数低于对照组,这些实验表明大鼠胚胎期至青春期持续暴露苯并芘的模型建立成功。尼氏染色实验发现高BaP染毒组的海马体CA1区域神经细胞存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高RSV预处理组的神经细胞存活率则高于高BaP染毒组。流式细胞术测凋亡实验表明高BaP染毒组的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透射电子显微镜发现高BaP染毒组的线粒体形态变的肿胀,空泡,而对照组的线粒体形态完好,高RSV预处理组的线粒体肿胀程度减轻。用JC-1试剂盒评估线粒体膜电位,高BaP染毒组低于对照组,高RSV预处理组的膜电位高于高BaP染毒组;而在ATP检测实验中,高BaP染毒组的ATP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Westernblot实验发现Beclin1,p62,LC3Ⅱ/LC3Ⅰ,Parkin,PINK1的蛋白表达水平有差异,表现为1mg/kg BaP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而2和4mg/kg BaP组则显著低于1mg/kg BaP组,高RSV预处理组则高于对照组。高BaP染毒组的线粒体DNA拷贝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而30mg/kg RSV预处理组则显著高于4 mg/kg BaP组。高BaP染毒组的PGC-1α,NRF1,TFAM,p-AMPK,p-PGC-1α蛋白表达水平则显著低于对照组,30 mg/kg RSV预处理组则高于4 mg/kg BaP组。免疫共沉淀实验和免疫荧光实验表明LC3和Tom20的相互作用,4 mg/kg BaP组则低于1mg/kg BaP组,而30 mg/kg RSV预处理组则高于4 mg/kg BaP组。这些结果表明BaP对线粒体造成了损伤,使线粒体功能紊乱,而RSV能缓解线粒体功能紊乱。结论:胚胎期至青春期持续暴露苯并芘可以造成大鼠学习和记忆缺陷,神经细胞和线粒体损伤,白藜芦醇可以通过激活AMPK/PGC-1α信号通路对苯并芘诱导的线粒体生成和自噬活化障碍具有保护性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全球范围内的多种脊椎动物可能受到感染,包括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人类,传播如此广泛的病原体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开发有效的抗疟疾疫苗的主要障碍是对疟原虫复杂的生活史以及对疟疾感染的复杂免疫反应了解不足。根据寄生虫发育的阶段,疟疾疫苗可分为三类:红前期疫苗(Pre-erythrocytic vaccines,PEVs),红内期疫苗(Blood stage va
目的:了解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肠球菌属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为指导临床制定合理有效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我院门诊、住院患者肠球菌属细菌病原学资料,回顾性分析其菌种分布、标本分布、科室来源及其耐药特征。结果:共分离出466株肠球菌属细菌,其中粪肠球菌211(45.28%)株、屎肠球菌255(54.72%)株。肠球菌属细菌均以尿液标本为最
目的:维生素是人体中不可或缺的一类微量、小分子的有机化合物,其作用是维持人体正常机能。由于维生素在人体中无法自主合成或者合成量较少,因此,日常所需维生素须通过摄入食物而获取。此外,维生素在调节机体物质代谢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维生素属于人体内源性代谢物,是维持人体健康所必需的物质,人体中维生素的不足或过量均会影响人体的正常功能及代谢平衡。因此,人体中维生素的含量可反映人体的营养状况。目前,测定维生
目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 AAV)已在基因治疗领域广泛应用了数十年。但是,由于r AAV载体不能有效地通过血脑屏障(BBB),导致其在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治疗中的应用非常有限。所以本课题主要针对如何提高AAV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转导效率进行探索。研究方法:1、首先构建带有绿色荧光蛋白(GFP)的重组腺相关病毒AAV9,并利用AAV9与不同的细胞穿膜肽(CPP)相互作用并且以不同浓度感染HEK2
目的: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中的伽马振荡(gamma band oscillation,GBO)受损与许多严重的神经精神疾病(例如精神分裂症)有关。听觉稳态反应(auditory steady-state response,ASSR)是一种典型的GBO信号。ASSR是一种大脑听觉神经元对周期性声音刺激产生的同步电反应信号。临床上常利用脑电图或脑磁图的方法检测AS
目的:高效的疟疾疫苗是消灭疟原虫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靶向于疟原虫有性阶段的传播阻断疫苗对于控制疟原虫传播最具潜能。然而,目前为止,只有少数几个候选抗原达到了临床前或临床试验研发阶段。TBV的发展受制于候选抗原的数量、低效的蛋白表达系统的制约,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开发有效的候选疫苗意义重大。方法:首先,利用Plasmo DB数据库上的组学数据,通过Countif函数筛选出一批预测同时表达在间日疟原
目的:疟疾(Malaria)是由疟原虫引起的原虫感染性疾病,是世界卫生组织重点公共卫生扶持项目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19年统计全球已有疟疾病例近2.28亿,每年在全世界死亡人数达百万人。疟原虫感染早期,红细胞感染率和配子体数量升高,然而配子体对蚊的感染力却显著减弱或完全丧失,即疟原虫向媒介按蚊的传播过程中,出现蚊阶段虫体发育障碍的自然传播阻断现象。通过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出感染后期配子体
目的:巨噬细胞属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具备执行多种生物学功能的能力,作为固有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参与组织动态平衡和伤口愈合,又能在炎症和宿主防御中发挥免疫效应的作用。活化的巨噬细胞在结节病、克罗恩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疾病中占重要地位。巨噬细胞介导炎症的固有免疫反应,是抵抗各种病原体以及慢性炎症疾病的第一道防线之一。CD30配体(CD30 ligand,CD30L,CD153)属于肿瘤坏死因子超家
目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是因角膜疾病致盲的首要原因,该疾病反复发作导致角膜的透明度降低、视力受损甚至致盲,HSK主要是由1型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HSV-1)感染引起,HSV-1可直接损伤角膜细胞,病毒触发的免疫反应进一步引起角膜损伤。近几年发现,病毒表面的多种糖蛋白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本
目的:巨噬细胞来源于骨髓多能干细胞,是先天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微环境刺激可使巨噬细胞表现出不同的形态、表型及功能,可分为促炎M1型巨噬细胞(又称经典活化的巨噬细胞)和抗炎M2型巨噬细胞(又称选择活化的巨噬细胞)。M1型巨噬细胞主要参与炎症的起始和维持,清除病原体的入侵并可扩大炎症反应;M2型巨噬细胞则可表现出很强的抗炎活性,分泌的抗炎因子和生长因子,如IL-10,TGFβ1和VEGF对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