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海桥梁桩基础局部冲刷演化特征试验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d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水流环境中,桥梁结构物的存在会使其周围流态发生变化,进而产生局部冲刷。局部冲刷的形成大大降低了桥梁桩基的承载力,是造成桥梁结构损毁、坍塌的主要原因之一。桥梁桩基的局部冲刷是海岸和近海岩土工程中的经典问题,涉及流体动力学和土力学的交叉内容,其机理与演化过程复杂,加之受当前试验技术和计算机模拟能力的限制,针对不同型式的群桩基础的冲刷问题仍有很多方面尚待进一步厘清。本文针对近海环境中的单桩、群桩基础局部冲刷问题,开展了如下研究工作:1.通过室内水槽试验,采用摄像机实时监测单桩桩周的冲刷深度变化,研究了不同水深和流速条件下局部冲刷的发展特征,试验发现:局部冲刷首先发生在桩侧前方并逐渐向桩周扩展,桩后先发生淤积后再冲刷;水深越大,流速越大,桩后淤积现象持续时间越短,桩周冲刷发展迅速且均匀,达到稳定所需时间越久;桩周最大、最小冲深点首先分别出现桩的侧前方和桩后区域,但随着试验的进行其位置会发生变化。另外,单桩绕流的数值计算中发现,底床最大切应力位于桩侧前方,说明初始冲刷从该部位发生,这与室内试验结果一致。2.针对实际工程中常见的矩形柱群(九柱柱群),本文采用粒子速度成像(PIV)技术和压力传感器对其在不同柱间距和雷诺数下的流态和受力特征进行了研究,试验发现:小间距比L/D=1.5和2.0(L为相邻柱体中心间距离,D为柱径)时呈现明显的屏蔽流态,且L/D=1.5时在模型尾部有明显的双稳态流出现,即模型尾部中间柱后有一列漩涡脱落频率较大的窄尾流,两侧柱后各有一列漩涡脱落频率较小的宽尾流;间距比L/D=2.5和L/D=3.0(Re=1500)时呈现较为复杂的过渡流态;间距比L/D=3.0(Re=2500-5000)各柱后呈现较明显的漩涡脱落的流态;平均升力系数最大出现在上游柱体,而最小值出现在下游柱体,上游柱体的平均阻力系数和升阻力系数的均方根值均最小。3.本文还开展了典型哑铃型群桩基础的室内冲刷试验研究,在此之前在其绕流数值计算中发现底床最大切应力位于上游桩群前排,说明冲刷首先从该部位发生,这在室内试验中得到验证,另外,在试验时通过典型部位的基桩内部放置摄像头监测基桩桩周冲刷发展特征,并在试验最后进行了冲刷地形扫描,试验发现:在流速为0.34m/s的单向流试验中,整个冲刷地形似“勺型”,较大的冲刷坑位于上游桩群,冲刷坑中部最大冲深为3.41D(D为基桩直径,地形扫描结果)或3.57D(摄像头监测结果),下游桩群冲刷深度较小,模型尾部有明显的淤积带,高出初始床面3.38D(地形扫描结果);在不同周期条件下的往复流试验中,流速和试验时长均与单向流试验相同,各组最大冲深相差不大但仅为单向流试验的70%左右,另外,在上、下游桩群(其定义同单向流试验)分别存在一个冲刷坑,随着往复流周期的增大,往复流循环次数对冲深的影响愈加明显,导致两个冲刷坑差距加大,即下游桩群的冲刷坑深度大于上游桩群的冲刷坑。
其他文献
内置钢板-冷弯型钢混凝土剪力墙是在冷弯型钢混凝土剪力墙和钢板剪力墙基础上发展而来,结合了两种类型剪力墙的优点,具有延性好、耗能多、变形能力强等特点,适用于高烈度区中
应县木塔是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座古代木结构建筑,也是唯一的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是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木塔历尽千年岁月而
输电塔杆塔结构为了满足输电功能的要求,结构形式独特,杆塔结构的受力比较明确,是在实践中经过检验、优化生存下来的结构形式。输电塔是一种高度高,外形细长,重量轻、柔度大
随着我国高层、超高层建筑结构的发展,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广泛。钢骨-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作为钢-混凝土组合柱的一种,由于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在高层、超高层
曲线梁桥是现代交通工程中的一种重要的结构形式。但曲线梁桥由于其自身线形、刚度及质量的不规则分布,在历次地震中遭到了严重的损伤。   以汶川地震中回澜立交桥为工程背
结构优化一直以来都是结构优化设计中的研究热点,在传统优化方法不能实现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智能算法被引入结构优化领域,其中主要有遗传算法和粒子群算法。但是遗传算法的
钢结构交错桁架体系是一种经济、实用、高效的新型钢结构体系。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这种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分析,在国外也有了不少工程实践。本文的工作是分析该结构体系在
本文首先介绍了工业厂房中钢抗风柱的布置和连接构造。对上端铰接下端固接的抗风柱分别按照压弯构件和受弯构件进行分析比较,确定其计算模型。其次,研究了抗风柱柱顶位移对柱
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是在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组合梁,具有用钢量省、稳定性好、刚度大、承载力高等优点,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但
近些年来,公路隧道和地下轨道交通的建设越来越多,遇到的地层情况也逐渐多元化,复杂化,基于均质岩层的分析方法并未全面考虑地层的性质及物理力学参数的差异,已难以满足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