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希尔顿对中国的乌托邦式想象——《消失的地平线》中香格里拉形象学研究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yts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詹姆斯·希尔顿是二十世纪上半叶英国畅销小说家。他在其代表作《消失的地平线》中以想象的方式书写了中国的西南地区,并创造性地发明了一个新的英语词汇——香格里拉,寓意人间仙境。本文就以法国学者亨利·巴柔的比较文学形象学为理论框架,采用内外部分析法,研究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形象及其实质,并在此基础上从“逃避主义”和“行动主义”两方面对香格里拉形象做一番价值评价。本文正文部分共分为三章。第一章通过文本细读,着重分析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中对香格里拉形象的呈现,共分为两节。第一节主要探讨香格里拉社会和外部世界的巨大差异。第二节从香格里拉形象本身出发,分析其最重要的特征——适度原则。第二章和第三章是基于第一章的研究成果所做的本质分析与价值判断。第二章提出,希尔顿所塑造的香格里拉形象本质上折射出其内心对旧世界的向往,并认为这种向往是其逃避主义思想的体现。第三章分析了香格里拉形象的另一本质,即它是希尔顿内心渴望理想社会的折射,并提出这种渴望是其行动主义思想的再现。本文认为,詹姆斯·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形象是其对中国社会的乌托邦式想象,实质上是其内心欲望的折射,体现出其逃避现实和改造现实的矛盾思想。通过对希尔顿笔下香格里拉形象的分析与评价,有助于我们探索形象背后所反映出的塑造者主体的文化价值观念。
其他文献
由上海昆剧团创排的实验性昆曲《夫的人》改编自莎士比亚著名悲剧《麦克白》。不同于原著,它以麦克白夫人为全剧的主角。这一女性角色的重新塑造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跨文化改编尝试。  本文首先指出了莎剧被改编为中国戏曲,以及《麦克白》被改编为昆曲的可能性。中国戏曲改编莎剧在国内是一个长期存在的文化和艺术现象,前人改编的尝试为后代剧作者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文学与艺术的视角来看,莎剧与中国戏
20世纪70年代以来,研究者的注意力从教学转向了学习,对研究个体差异如何影响语言成就以及个体差异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到目前为止,已有大量关于语言学习信念和学习策略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证明学习者的信念与策略使用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然而,很少有研究从英语听力学习方面探讨二者变量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旨在从听力理解的角度研究语言学习信念与学习策略之间的关系,重点探讨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高中生
学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更加深入到我们的生活。同时,与传统、单一的语言模式相比,文字、图片、声音、颜色、结构等多模态的网页逐步占据更主要的地位。因此,对网页的对比研究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文字翻译。  并且,大学作为肩负着国家相关教育的传承工作,具有本国独特的文化特质,值得成为文化对比研究的样本。因此,本文将大学主页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样拥有众多中国留学生的英国作为西方文化的代表,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共计
学位
本文通过研究女明星的社交平台上的自我形象建构过程,理解并分析女明星身份的二重性:女明星的形象可以反映特有的女性社会角色,甚至关于女性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女明星的言行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在女明星利用社交媒体自我表露以及和受众沟通的过程中,一方面不同内容、深度的自我表露会建构出不同形象,另一方面受众对其真实性的感知会影响受众对女明星形象的认知,从而加深或削弱女明星的影响力。文化因素会影响女明星所构
学位
二语学习者的动机问题作为二语学习中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一直以来深受研究者的关注。而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进步,以及远程教育产品的更迭,中国的网络英语(二语)课程的学习以及学习中的动机变化问题受到了来自社会各方面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人们已获得的关于传统二语课堂动机问题的研究成果,却难以套用到网络英语课堂学习者的学习情景当中,而网络二语课堂学习者出现的各种动机衰退,动机重获等动机动态变化过程,也难以用传
在二语习得领域,英语作为一门外语的学习动机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英语学习动机确实对语言学习者是否能高效地学习英语有很大影响,此类研究也在国内外以及不同语境下都得以了很好地开展。然而,作为“动机”对立面的“去动机”相关研究,特别是对于英语作为一门外语的学习去动机相关研究还远没有那么多。英语学习去动机的研究对象大多为本国语境下的大学生和高中生,以跨语言文化语境下的英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的此类研究还比较少。
英语冠词系统用法复杂,难学难教。造成其习得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定冠词本身的语义复杂性是一个重要方面;其次,成年二语学习者的学习模式和认知学习风格也会影响其习得定冠词的过程;此外,二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或者母语对于其关于定冠词知识的发展也会产生一定影响。汉语没有冠词系统,汉语与英语表达定指与不定指的不同方式给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学生更是增加了难度。本论文从语用层面出发,基于定冠词的语义特征,借鉴L
学位
哈萨克斯坦语言政策经历了从哈萨克语国语化到哈萨克语、俄语并重的双语政策再到哈萨克语、俄语、英语三语并重的语言政策的变迁。影响其语言政策制定和变迁的因素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历史因素、认同因素、民族情感因素、域外势力因素乃至语言本身及其承载的文化竞争力因素等。  从独立之日起,哈萨克斯坦就试图建构起以独立的主权国家认同为主的认同,以期重塑因苏联解体而解构的国家认同,维护国家的独立安全,促进社会的发
本文以库切小说《耻》为例,从批判跨文化视角研究探讨南非白人如何在后种族隔离时代重新构建流散白人身份。南非跨文化学者MelissaSteyn提出的批判话语建构理论“流散白性”是本文分析南非白人在政治社会新语境下身份认同危机的重要理论工具。通过对库切小说的批评话语分析,本文指出白人至上的话语体系在跨文化交际中隐藏着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即白人通过边缘化、异化非白人身份,将自身所处的身份定位视为中心和标准,
学位
在这一宏观背景之下,本研究采用特征对比分析法探讨中国英语学习者对wh-疑问句的习得情况。英语中的疑问标句词C所包含的[uwh*]特征需要移动wh-词到CP标志语的位置来核查,而与之对应的汉语中的[uwh]特征可以被位于原位的wh-词核查。英语中的问句特征[Qu+AFFIX]通过移动助动词到标句词C来实现,而汉语中的问句特征[Qu-AFFIX]则是通过问句语素(显性或隐性)直接实现的,而且问句语素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