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从三门湾渔业资源及其饵料两个大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是利用2007年12月和2008年6月三门湾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三门湾鱼类密度的时空分布,分析优势种、地形地貌和水文等因素对鱼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2月和6月鱼类重量和尾数密度分别为51.47kg/k㎡、4.62(103ind/k㎡)和175.32kg/k㎡、28.88(103ind/k㎡)。12月的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6月的莱氏舌鳎(Cynoglossus(Areliscus)lighti)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分别是本海域最重要的优势种。去除个别鱼类的影响,鱼类重量密度与尾数密度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呈调查水域密度东南部水域高于西北部水域的趋势。两季平均幼体比例高达63.74%,且大部分属于体型较小的鱼类。夏季比冬季种类数有所增加。三门湾鱼类数量的变化动力来自主要优势种对鱼类数量变化的回归贡献。
二是利用2007年12月和2008年6月三门湾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三门湾蟹类密度的时空分布,分析优势种、地形地貌和水文等因素对蟹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2月和6月蟹类重量密度分别为38.44kg/k㎡和75.20kg/k㎡,尾数密度为1.99×103ind/k㎡和3.66×103ind/k㎡。蟹类重量密度分布呈三门湾西北部水域高于东南部水域趋势,尾数密度分布则呈三门湾西北部水域低于东南部水域趋势。依据相对重要性指数分析的结果,日本()是本海域蟹类第一优势种,其次为经济品种三疣梭子蟹。两季蟹类大部分为幼体,夏季比冬季种类数有增加。上述优势种对三门湾蟹类数量的变化有较明显的回归贡献。
三是根据2002~2003年长江口28°00~32°00N,122°00~123°30E海域4个季节的海洋调查数据,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讨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端足类总丰度的平面分布、季节变化及与渔场的关系,分析了优势种的数量变动和对浮游端足类总丰度的贡献,并与东海外海种类的生态特征做了比较。结果表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端足类丰度季节变化主要受温度的影响,而平面分布变化则与盐度相关。平均丰度夏季最高(2.75ind/m3),冬季最低(0.10ind/m3)。本次调查共发现浮游端足类49种,江湖独眼钩虾(Monoculodeslimnophilus)和裂颏蛮(虫戎)(Lestrigonusschizogeneios)是最主要的优势种,江湖独眼钩虾在四季中对端足类总丰度都有很大贡献,在春、秋、冬三季为第一优势种,说明江湖独眼钩虾对相对较低的温度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裂颏蛮(虫戎)则只在春夏秋季有较大贡献,其中夏季裂颏蛮(虫戎)贡献率(β)为0.87,高于江湖独眼钩虾,这与裂颏蛮(虫戎)具有较高温度的环境适应能力有关。浮游端足类种类数与总丰度都与表层温度线性相关显著,同表层盐度的相关不显著。作为长江口鱼类的重要饵料之一,浮游端足类的数量分布对长江口和舟山海域渔场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对东海冬夏两季三门湾鱼蟹类种类群落结构特征、种类组成和经济种类资源分布进行了研究,同时也对海域主要经济鱼蟹类和总体的现存资源量进行了评估。对于认识我国沿海海湾蟹类资源动态变化有一定的科学意义,还可以为海洋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的制定提供基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