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糖和牙龈卟啉单胞菌通过内质网应激促进牙周膜干细胞凋亡的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wji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糖尿病和牙周炎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且存在双向关系。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PDLSCs)在牙周组织的修复中起着重要作用。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creticulum stress,ERS)在糖尿病和牙周炎的病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可能参与了高糖状态和炎症微环境抑制PDLSCs修复牙周组织功能的过程。本研究旨在探索高糖和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通过ERS促进PDLSCs凋亡的作用机制,为减少高糖状态和炎性微环境中PDLSCs凋亡从而促进牙周修复提供理论指导和治疗靶点。方法:原代培养人PDLSCs,有限稀释法对PDLSCs培养纯化后进行鉴定: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面标志物;成骨诱导液培养3周后,茜素红染色;成脂诱导液培养3周后,油红O染色。构建高糖、细菌及高糖+细菌感染PDLSCs的体外模型,采用透射电镜及荧光显微镜检测PDLSCs内质网(endoplasmic creticulum,ER)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及Tunel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PDLSCs的凋亡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和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ERS、凋亡相关基因和蛋白——蛋白激酶样R内质网激酶(protein kinase R-like ER kinase,PERK)、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 regulaing protein 78,GRP78)、激活作用转录因子4(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4,ATF4)、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CAAT/enhancer-binding protein homologous protein,CHOP)的表达水平。使用si RNA对PERK进行沉默,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检测PERK沉默效率;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和蛋白免疫印迹实验观察下游ERS相关基因和蛋白ATF4及凋亡相关基因和蛋白CHOP的变化。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Graph Pad Prism 8及SPSS 25.0软件,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有限稀释法纯化培养的PDLSCs呈长梭形,细胞较大;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间充质来源的表面标志物CD29、CD44、CD105和CD146为阳性表达,造血系来源的标志物CD34、CD45为阴性;茜素红染色发现形成大量矿化结节;油红O染色发现细胞内及细胞间有脂滴形成。2.透射电镜下观察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高糖组、细菌组、高糖+细菌组均有ER扩张,其中高糖+细菌组ER扩张的程度最大;荧光显微镜及平均荧光强度分析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其余三组平均荧光强度均有增强,其中,高糖+细菌组增强最为明显;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空白对照组、高糖组、细菌组、高糖+细菌组细胞凋亡率分别是9.33±0.12%,12.87±0.29%,13.9±0.14%,17.8±0.08%;Tunel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其余三组均有细胞凋亡增多,其中高糖+细菌组凋亡细胞增多最为明显;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和蛋白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其余三组PERK、GRP78、ATF4、CHOP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有上调(P<0.01),其中,高糖+细菌组上调最为明显,与前三组相比,差异亦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PERK沉默后,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绿色荧光几乎散在分布在所有细胞内;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转染效率为96.3±0.2%;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PERK-1318、PERK-1713、PERK-926转染后PERK mRNA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其中PERK-1318下调最多;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和蛋白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空白对照组ATF4、CHOP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有不同程度的上调,其中高糖+细菌组上调最多(P<0.05)。各转染后处理组与相应处理组相比,即小干扰RNA+高糖组与高糖组,小干扰RNA+细菌组与细菌组,小干扰RNA+高糖+细菌组与高糖+细菌组相比,ATF4、CHOP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有所下调(P<0.05)。结论:高糖状态、P.gingivalis感染及两者同时存在时,会导致PDLSCs发生ERS进而诱导凋亡,且两者同时存在时,协同促进细胞发生ERS所诱导的凋亡,初步证实PERK-ATF4-CHOP通路参与其中。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桡侧前臂游离皮瓣(radial forearm free flap,RFFF)与腹股沟软组织游离皮瓣(groin soft free flap,GSFF)即刻重建口腔癌切除术后缺损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头颈外科接受两种重建手术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的48例患者(30例RFFF和18例GSFF)的
目的:阻生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术后常伴随肿胀、疼痛等不适,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治疗满意度。目前常用的缓解肿胀的方法有口服或静脉用糖皮质激素,但用药剂量相对较大且效果一般;镇痛方法包括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可待因类似物等药物,但镇痛效果有限且常有消化道反应等不良反应。本研究旨在评估以不同方式复合地塞米松,在罗哌卡因麻醉下拔除阻生下颌第三磨牙,评估术后减轻肿胀及疼痛的效果,以及患者满意度。研究方法:研究
目的:正颌外科手术主要是通过重新定位颌骨来矫治牙颌面畸形,使患者获得良好的面部外形。而正颌外科中的上颌骨手术(尤其是Le Fort Ⅰ型截骨前徙术)可导致鼻翼沟变浅,鼻翼增宽,鼻唇区域变平等现象。其中变化最明显且最容易被患者察觉的是鼻翼宽度的增加,这种现象导致了患者术后满意度降低,并且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的困扰。因此选择一种良好的鼻翼缝合固定方法以恢复鼻翼原始宽度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本研究通过测量患者
目的:颏下动脉穿支皮瓣目前较常应用于修复口腔及头颈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缺损中,对于穿支皮瓣旋转半径的延长有助于修复距供区较远的缺损,本研究通过临床研究颏下动脉穿支皮瓣延长血管蒂的三种方法从而延长皮瓣旋转半径修复口腔及颌面部缺损并进行其可行性及临床效果评价。方法:研究选取自2019年1月~2021年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并收治,行颏下动脉穿支皮瓣手术修复口腔及颌面头颈部恶性肿瘤
目的: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和修复体相关口腔苔藓样接触性病变(oral lichenoid contact lesions,OLCL)具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特征,往往很难区分。因此寻求精确的鉴别诊断方法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本实验通过分析比较二者组织中肥大细胞数和纤维蛋白原的表达,以评估是否有助于二者的鉴别诊断。研究方法:依据诊断及排除标准,选取在中国医
目的:本研究探讨了三种口腔癌术后修复重建常用皮瓣,即颏下动脉岛状瓣(Submental Island Flap,SIF)、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Perforator Flap,ALTPF)、前臂游离皮瓣(Forearm Free Flap,FFF)对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方面的影响及差异性,为临床医生的皮瓣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
目的:利用数字化技术探究桡侧前臂游离皮瓣(Radial Forearm Free Flap,RFFF)在口腔癌缺损重建术后的体积变化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以提升口腔癌患者的手术治疗和修复重建效果。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记录了20例在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头颈外科接受RFFF修复的口腔癌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在术后1、3、6、12个月
目的:通过对骨性Ⅱ类高角深覆合患者上颌中切牙正畸压低前牙槽骨厚度、高度及牙齿位置的X线测量分析,寻找最适宜压低的上颌中切牙倾斜角度的范围。方法:本回顾性研究中选取111例成年深覆合患者,按照矢状和垂直骨面型分为3组,即骨性Ⅱ类高角组(研究组),骨性Ⅱ类均角组(对照组Ⅱ)和骨性Ⅰ类均角组(对照组Ⅰ),每组各37例患者。利用CBCT影像评估上颌中切牙釉牙骨质界下3mm、6mm、9mm和根尖处牙槽骨厚度
目的:骨性Ⅱ类1分类是临床中常见的错合畸形,髁突三维方向的生长发育对下颌骨发育及正畸治疗结果均有不同程度影响。本实验通过CBCT测量颞下颌关节的三维结构,研究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及不同性别间髁突位置及形态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充分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60例无颞下颌关节病的骨性Ⅱ类1分类患者,其中男性30例,女性30例,年龄11-16岁,按照颈椎骨龄定量分期法分为生长发育高峰期前(男性15例,女性15
目的:比较有单侧后牙反合与无后牙反合的青少年下颌骨形态发育及位置的差异,分析单侧后牙反合患者的下颌骨形态发育及位置特征,从而探讨单侧后牙反合对青少年下颌骨形态发育及位置的影响机制,旨在为正确诊断并把握合适的矫治时机及制定合理的矫治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青少年安氏III类错合畸形80例。根据有无后牙反合进行分组,其中单侧后牙反合组(40例)作为研究组,平均年龄13.7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