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炕的烟气流动与传热性能研究

被引量 : 74次 | 上传用户:C12s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炕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供暖方式至今仍被广泛使用。2004年底全国约有6700万铺炕,使用人口达1.75亿。在建筑中使用炕供暖可利用生物质能源来改善室内热环境并减少商品能源消耗。目前,炕的设计主要基于民间经验,缺少理论基础支持。炕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室内空气污染严重、炕表面热舒适性差等问题,导致炕有逐渐被使用商品能的供暖方式(如土暖气、家用锅炉等)替代的趋势,长此下去这将加重我国农村能源供应负担。目前北方农村能源消耗占全国农村总能源消耗量的56%,且超过80%的农村能源消耗用于采暖需求。考虑到炕的地域分布广、应用数量大、使用时间长、搭建经验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等特点,对炕进行改进或创新是我国北方农村建筑供暖技术转换和更新的关键。如何合理地设计和使用炕以提高其热性能需要深入地研究和探讨,从而为炕的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其主要的学术贡献如下:首先,设计和搭建炕实验平台,对典型炕的热性能进行实验研究,科学地认识了炕的传热机理及烟气流动特性,系统地分析了炕的得热、蓄热和散热性能。研究发现,炕烟道内烟气流动状态为紊流,炕体外表面散热以辐射方式为主,炕表面温度随着时间变化波动大,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炕头表面温度过热和炕梢表面温度过冷问题。其次,针对炕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常出现的倒烟回流问题,建立了炕的传热与烟气流动宏观描述模型,探究了在风压和热压共同作用下炕的烟气流动规律,讨论了炕烟气流量的多解性、稳定性和跳跃性,从理论上解释了炕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倒烟回流现象,提出了炕烟气正向流的初步设计方法和解决烟气倒流的措施。再次,为了改善炕表面的热舒适性,分析了在连续加热和间歇加热条件下炕的蓄热特性,对影响炕板温度的各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得出了炕板时间常数和加热方式是影响炕表面温度波动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将炕表面温度控制在舒适范围内的方法。同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烟道布置形式对炕表面温度分布均匀性的影响,对选定的烟道布置形式进行了改进。结果表明,调整烟道出口处挡烟板的高度比β=0.25和在烟道进口处增加平面尺寸为0.5m×0.5m、倾斜角γ=5°的挡烟板可以有效地改善炕表面温度的均匀性。最后,建立了炕建筑动态热过程计算模型,分别开发出了面向研究分析用的炕建筑动态热过程模拟程序和便于工程应用的DeST-k软件包。选取一典型炕住宅进行案例分析,从炕的运行方式、炕板热容量、烟道布置形式等方面对炕的热性能进行优化设计;同时,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了炕在不同气候和建筑热工特性等条件下的全年运行效果。结果表明,通过合理地设计炕的结构和控制炕的运行方式可以保证炕表面温度满足热舒适性要求:适当地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特性可以充分发挥炕对建筑的供暖效果:在选取的北方8个代表城市的气候条件下,使用炕采暖可以使建筑热负荷降低50%-80%。综上所述,本文工作为中国炕的热性能研究及其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对国外钻地武器的性能、结构、毁伤机理及目前正在研制的型号进行了介绍 ,同时分析了未来钻地武器小型化、隐身化、智能化、超音速的发展趋势
微文化背景下,如何发挥微文化的积极作用,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每一位教师和高校领导思考的重点内容。在微文化背景下,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
临县的婚俗有几个特殊的地方,一是结婚“亲迎日”,新娘整天都不能在娘家,而是在娘家的邻居家穿衣打扮,临出发前,新娘吃十样菜以及火烧饼;二是新婚夫妇回门时,有带一捆粉条的
教育界对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已经有许多微观的探讨,这为宏观的解析我国多媒体教学的现状、成因及发展前景奠定了基础。从宏观上看,我国多媒体教学正处在初级阶段,弊端日益明显,
本文通过对B—Z反应、贝纳德花纹实验分析,阐述了非平衡态下的自组织现象,并由此归纳出耗散结构的特征。
呼吸是歌唱的动力和基础,也是歌唱的生命力源泉,在歌唱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呼吸训练成为声乐教学的重要环节。本文主要论述了声乐教学中的呼吸训练方式,以期能通过
针对外军钻地武器发展状况,介绍了美军钻地核弹的技术参数,对近十几年来的几次局部战争中使用的几种型号的钻地武器,着重介绍了它们的技术参数、型号研制情况、装备情况和作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任务,发展和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
<正>中医学的情志是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7种情绪,又称"七情",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映。中国古代有关情志的学说并非只有中医一家。儒家也有七情,即喜、怒
日语中的女性用语是现代日语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日本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亦有其相应的阶段性特征。分析、研究女性用语的制度化过程,有利于理解和把握女性用语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