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语寻源》是清代学者郑志鸿的著作之一。它以方言俗语为研究对象,探求考证方言词语的渊源,为我们今天探索俗语学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和线索。全书分两卷共十册,收录一千零六十八个词条,其内容广博,方言俗语资料丰富,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方言和民俗文化提供了书面材料。对于大型辞书编纂拾遗补阙等方面,也都有极高的学术参考价值。本文就是就《常语寻源》的编纂特色及学术价值进行了研究讨论。本文的第一部分介绍成书背景以及考订版本。一个作家的作品总是带着时代了烙印,受着时代的局限和影响,所以我们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做了研究介绍,以求对文本的研究更贴近作者的创作实际。其次考订《常语寻源》一书的版本,本文所依存的文本是具有信服力的。本文的第二部分考订《常语寻源》一书的研究对象及编纂体例。《常语寻源》作为以民俗语汇为研究对象的准辞书。在文本体例上,存在以下四个特点:积累式的编纂手法;旨在溯源的收词原则;“引典探源”的释词思路;音训义训相结合的训释手法。本文的第三部分是将《常语寻源》中的具体训释条例视为民俗语汇的语料,将其置于民俗文化这个大背景中,运用民俗语言学及与之相关的多门科学的科学方法加以探究。先后从《常语寻源》中民俗语汇承载民俗要素的方式、民俗语汇的分类、以及民俗语汇的发展变化和修辞特点上加以阐释,力图从多个视角对该书进行整体分析,初步建构出《常语寻源》中民俗语汇的框架,展现民俗语汇的特定风貌。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是对作者及《常语寻源》的整体评价,分别从价值与不足两个方面加以论述。力求以历史的、辩证的观点给《常语寻源》这部有多方面学术参考价值的准辞书,以客观的评价。《常语寻源》是郑志鸿呕心沥血所著的一本以方言俚语为研究对象的著作。它保存了大量方言俗语的资料,为我们进一步了解民俗语汇提供了文本,使一些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俗语得以保存,为我们阅读古代文献提供依据。目前,对于该书并无全面的研究成果,有诸多内容还值得深入研究。然而,无论是作为一本方言词典还是作为一本民俗语汇语料辞书,《常语寻源》的价值都是不容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