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南北士族的融合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zero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晋时期,由于复杂的政治原因,中原北方士族与东吴南方士族的关系始终不是平稳发展的。南北士族文化在晋朝有两次重要的交流期,一次是在公元280年(太康元年)西晋平吴后,南北士族关系经历了一个矛盾、冲突、融合期,以陆机为代表的东吴士族带着一种亡国心态北上到中原地区,与中原文化进行了初步的交流。另一次是公元307年(永嘉元年九月),西晋灭亡前的永嘉南渡,是以王导为代表的中原北方士族带着一种流亡心态来到了东吴地区建立政权,与东吴本土士族的关系又经历了一次矛盾、冲突、融合过程。  永嘉南渡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非常重要的一个事件,它不仅仅是人口的大迁徙,也是一次文化的大迁徙。这次北方士族的南迁,改变了中国文学原有格局和进程,对中国文学的空间分布、流派、风格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中国南北文化进行了一次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且北朝在少数民族的统治下,中原文化破坏殆尽,南渡士族把中原文化在江南传承发展下来,是对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南渡士族把建安时期开创的文学传统及魏晋玄学带到江南地区,同时佛教、道教的传播和渗透,改变了东吴士族注重儒学的单一文化格局;而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的江南景色极大的刺激和提高了南渡士族的山水审美意识。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相互作用、相互诱发,重新整合后产生出了新的适合东晋士族阶层追求宁静玄远、物我两忘之境界的文化元素,是后期山水诗、田园诗的形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为山水诗、田园诗的兴盛做了充分的准备。  本文共包括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  绪论介绍了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内容结构。  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从政治、文化、地域环境分别论述了南渡之前北方士族和东吴士族的生存环境,以及南渡士族和东吴士族的文化品格在魏晋时期形成的过程。第二章论述西晋平吴后和西晋灭亡后南北士族的心态、矛盾、文化差异。南渡士族来到江左求生存必定会影响到东吴本土士族的各种利益,南北文化差异,及西晋灭吴后南方士族北上入洛所受的排挤和不公正的待遇等等,都会在东晋政权沟通南北士族的关系问题上显现出来,引起南北士族的种种矛盾与冲突。要想获得东吴士族的支持,这些问题是东晋统治者必须重视和解决的。第三章论述了永嘉南渡前,南方文化明显落后于中原文化,甚至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东晋政权建立后,在王导等人的积极努力推动下,南北士族关系逐渐融洽,南方的文化、学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东晋南北士族的融合对玄言诗、山水诗、田园诗、兰亭诗集的创作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东晋士族文人心态、文学创作、有深刻的影响。使得东晋不仅仅在文学上,同时在宗教、艺术各方面蓬勃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风貌。
其他文献
端木蕻良,满族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倍受瞩目与争议。其独特的风格,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使其独树一帜。生长于神秘关东草原的他,在长达七十几年的创作生涯里,用洋洋洒洒数千万字展
在供用电中,配电变压器的烧毁原因很多,由于空气中的水分浸入变压器而引起变压器烧毁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尤其是梅雨季节,天气连续阴雨,空气中的水分是通常的几倍.因此,在
本文运用语法化理论对“至于”的历时用法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考察。第一部分是引言,介绍了研究现状、主要分歧、语料来源等。第二部分描述了“至于”的话题标记、动介结构、动词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萧条和社会冲突成就了当时的文学艺术创作,发生在加州腹地的斗争则为那一时代的文学巨匠约翰·斯坦贝克提供了创作的灵感和动力。作家对这片土地如此地
淮南三吕即吕惠如、吕美荪和吕碧城三姊妹,她们拥绝世才华,著书立说;鼓吹女权,躬耕于女学。在清末民国的文坛和教育界享有盛名,为时人所称道。本文对淮南三吕的交友、思想、文学
采用稀土元素Nd3+对固体超强酸SO2-4 /TiO2进行改性,以肉桂酸和异戊醇为原料合成肉桂酸异戊酯.考察了各种因素对酯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为催化剂焙烧温度450
文章介绍了上海电网AGC运行的基本情况,对AGC系统在调节性能、安全性、经济性、可靠性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今后工作的方向.
文章应用遗传算法优化电力系统相角测量装置安装地点,使得相角测量装置安装点数最少,在中调能看到整个系统的电压矢量,即整个系统是可观测的。在遗传算法中引入启发式搜索策略,并采取在下一代中保持最优个体的操作,加快了寻优的速度并从概率上保证能寻得全部最优解,仿真结果说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琵琶记》是川剧界公认的“四大本头”之一,流传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其蕴含的魅力经久不衰。新中国成立后对传统剧目进行了第一次戏曲改革,包括改戏、改制、改人。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