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化三醇局部应用对骨缺损修复影响的实验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gogoxin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骨缺损的修复一直以来是临床工作中关注的焦点,口腔种植修复中,也常常会面临骨量不足的问题,而获得和长期维持种植体骨结合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是种植位点存在充足的健康骨量,可用骨高度和厚度允许植入适当长度和直径的种植体。但是,半数以上的种植位点存在骨量不足,必须进行与种植体植入同期或分阶段的骨量扩增。自体骨被认为是骨修复重建的“金标准”,但由于其来源的局限性,供骨区术后出现的失血、疼痛及感染等并发症,使用具有骨引导能力的人工植骨材料成为临床修复骨缺损的主要方式。人工植骨材料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主要起维持成骨空间,稳定血凝块,促进愈合的作用,其促进新骨生长的作用有限,成骨缓慢,成骨效能较差,不能满足临床上对早期负重的诉求。为了获得更好的成骨效果,尝试复合不同的骨生长因子以提高成骨质量,加快新骨的形成,一直是骨修复研究的热点。目前应用的骨生长因子多为蛋白质或多肽类分子,如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转化生长因子(TGF-β)等,它们在体内会被蛋白酶降解,或被体液迅速稀释,半衰期极短,难以维持有效的治疗浓度,且均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可能引起免疫排斥反应。另外,此类大分子药物无论从何种途径获取,都存在价格昂贵的问题,这使得骨生长因子的临床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运用非蛋白小分子激活胞内信号传导通路,促进成骨,是骨缺损修复研究的新方向。近年来,有一些学者注意到一种之前未曾局部应用小分子药物一骨化三醇[1,25(OH)2D3]。在许多体外实验中发现,它可以促进成骨细胞及骨细胞的成熟,且与BⅧ-2有协同作用,促进矿化,进而促进成骨,同时,它能通过下调c-Fos和RANK的表达,抑制破骨细胞的生成。目前,骨化三醇及其类似物的合成已十分成熟,且骨化三醇没有免疫原性,不会引起机体的排斥反应,是一种理想的骨生长因子。骨化三醇是维生素D生物活性最高的形式,是维生素D在经过肝脏和肾脏的一系列代谢作用后产生的活性成分,最终进入血液循环,在调控骨形成以及骨发育中起重要作用∞]。目前,有许多动物模型(鸡、老鼠、兔子)支持系统性补充维生素D与骨愈合之间的正相关作用,在这些实验中维生素D的代谢物促进了骨折的愈合,并且增加了骨痂的强度。然而,通过全身循环到达靶器官的骨化三醇已经寥寥无几,仅能维持机体基本的骨代谢平衡,尤其在绝经期女性,骨代谢异常或骨质疏松患者中,体内维生素D的含量更会大大下降,促进局部骨缺损修复的效能有限;而大量口服骨化三醇又会产生药物毒性,引起高血钙、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甚至软组织异位骨化等。因此,学者们开始研究局部应用骨化三醇类药物的效果。Salomo等在比格犬下颌骨植入种植体的同时局部应用维生素D2,发现其可以减少种植体冠方骨丧失并且增加骨结合的面积。但其所用药物为骨化三醇的前体,且直接对此类药物进行局部应用,存在易被体液稀释发生快速降解,很难在局部达到有效浓度的问题,同时还会因缺乏支架而变得杂乱无序,其促进成骨细胞成熟和促进骨基质矿化的作用无法有效发挥。而Hsiang-Hsi Hong等学者在以比格犬为动物模型的研究中,为克服直接局部应用骨化三醇易被体液迅速稀释的问题,采用了每周在下颌骨环状骨缺损周围注射骨化三醇含量较低的成品药物溉纯的方式,研究骨化三醇局部应用的成骨效能。但这种方法仍存在一定问题。首先,这种每周注射一次的给药方式使到达靶器官的药物量仍有所损耗,并且增加了手术次数,反复对缺损部位产生刺激,增加了成骨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其次,实验中所制备的骨缺损并非标准骨缺损,不利于检验药物的成骨效能。为克服以上问题,我们需要寻找另一种局部应用骨化三醇的方式,并制备标准骨缺损以检验其成骨效能。大量文献报道,羟基磷灰石基团如:-OH-NH2,-COOH-,具有非共价吸附生长因子的功能,是良好的生长因子缓释载体,开放连通的不规则多孔结构能增加支架的生长因子吸附表面积,有利于生长因子的吸附和缓释。因此,羟基磷灰石常常作为支架材料携带PDGF-BB、 VEGF、BMP-2等生长因子修复各类骨缺损。而无机脱矿小牛骨的主要成分就是羟基磷灰石,它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研究最多的异种骨材料。因此,本研究拟以无机脱矿小牛骨粉为载体,复合骨化三醇后修复兔颅骨标准骨缺损,研究局部应用骨化三醇对骨缺损修复中早中期成骨的影响。目的研究局部应用骨化三醇对于早期及中期成骨的影响。方法1.动物模型及分组18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15-16周龄,体重2.9-3.2kg,由广东省医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实验过程中和术后处理均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适应性喂养一周后,在广东省动物实验检测所进行实验。本实验分为3组:空白组(A组)、骨粉组(B组)以及骨化三醇复合骨粉组(C组)。以2、4、6周为研究时点,每一时点6只兔子。每只兔子颅顶制各4个8 mm直径的圆形骨缺损,每一研究时点有24个圆形骨缺损,随机分配给A、B、C三组。2.材料制备及处理用无水乙醇溶解骨化三醇(Sigma Chemical Co. 1a 25-Dihydroxyvitamin D3 D1530)后,将含有6μg 1,25(OH)2D3的无水乙醇溶液与5 mg Bio-Oss骨粉(瑞士盖氏制药有限公司,注册证号:国食药监械(进)字2014第3460922号,进口产品标准编号:YZB/SWI8428-2013,0.25-1 mm)混合,真空低温冻干,钴60辐照消毒后备用。3.手术过程术前30分钟肌注庆大霉素(1 mg/kg),预防术中及术后感染,术区备皮,以速眠新0.2 mL/kg后腿肌肉注射诱导麻醉,待诱导麻醉起效后,3%戊巴比妥钠注射液30 mg/kg耳缘静脉注射麻醉,全麻后取俯卧位,术区以碘伏消毒,铺一次性孔巾,2%盐酸利多卡因术区皮下局部浸润麻醉。扪及颅骨中缝骨性突起标志,沿中线作垂直切口,直达骨面,沿中缝翻起全厚瓣,前界达额骨的中部,后界至项骨的底部,两侧完全暴露顶骨的侧边缘,充分暴露术区,以外径为8 mm的环形骨钻于颅顶制各4个环形骨缺损,缺损之间相距大于2 mm,期间以4℃生理盐水充分冷却,注意勿伤及硬脑膜。按分组置入相应单纯骨粉或骨化三醇复合骨粉,分层严密缝合。术后肌肉注射庆大霉素(20万/d×5d)预防感染,必要时增加肌注青霉素类抗生素如氨苄西林钠或头孢拉定0.1 g/kg/d×5d。在动物处死之前的第3天和第4天颈部皮下注射钙黄绿素6 mg/kg,处死之前的第13天和第14天,在兔子颈部皮下注射四环素30 mg/kg。所有动物按照观察时间点2周,4周,6周分批以耳缘静脉空气栓塞法处死,取材,10%甲醛溶液固定48 h后,流水冲洗24小时,一半直接制作硬组织切片,一半置于10%EDTA溶液中脱钙约3个月,制作石蜡切片。4.主要检测指标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荧光染色钙沉积观察、骨计量学检测。结果1.术中及术后大体观察手术共制备72个圆形骨缺损,均未损及硬脑膜。术后所有动物精神状况良好,无死亡,创缘可见略有红肿,饮食及排泄均正常。术后1周术创区肿胀基本消退,缝线无松动、脱落,创区无感染现象,一期愈合。术后2周,术区完全愈合,缝线自然脱落,A组骨缺损区为纤维组织覆盖,边界清晰可辨,手指轻触柔软,B组及C组手指轻触稍软,较完全空白组硬实,骨粉颗粒间见纤维组织长入,缺损边缘较清晰。术后4周,A组骨缺损区见骨缺损边缘有少量新骨生成,缺损边缘分界模糊,缺损中心仍为软组织,手指轻触柔软,B组及C组手指轻触较硬,骨粉颗粒边缘较2周时模糊,缺损边缘模糊。术后6周,A组骨缺损边缘新生骨组织继续向中心长入,仍未完全长满,B组及C组骨粉间可见明显骨组织存在,手指触感极硬,缺损边界模糊不清,难以辨别。2.组织学观察术后2周,A组见缺损边缘有少量类骨质形成,中央为纤维组织,大量炎性细胞广泛浸润,结缔组织内见少量的骨胶原团块;B组见缺损中央及边缘处均可见骨粉颗粒周围有少量新骨及类骨质形成;C组所见与B组类似,但新骨及类骨质面积更大。术后4周,A组见缺损边缘新生骨向中央延伸,面积增大,中央仍为纤维组织充填,可见粗大的胶原纤维,散在少量炎性细胞;B组骨粉周围新生骨质染色加深,更趋成熟,面积增大:C组新生骨质面积较B组大,骨小梁稀疏交织成网状,周围环绕着扁平的呈单层排列的成骨细胞,可见大量尚未发育成熟的、由成骨细胞转化而来的骨细胞,包绕在这些骨细胞周围的骨陷窝间隙较为狭小,成骨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在新生骨周围。术后6周,A组缺损边缘新生骨质继续向中央延伸,但仍未对接;B组缺损内广泛可见新生骨质围绕于骨粉颗粒周围,骨质成熟;C组较B组新生骨质面积增大,骨质更成熟,见大量的骨小梁融合成片形成板层骨,其间散在着少量形态不规则的间隙,间隙周围排列着均匀且连续的成骨细胞。3.荧光染色钙沉积观察术后2周,A组钙沉积较少,仅在缺损边缘有部分亮绿色的钙沉积;B组较完全空白组钙沉积范围扩大,且在骨缺损中央也出现了部分钙沉积,C组钙沉积范围较前两组又有增加,且亮度更高,表明钙沉积量较A、B两组也有一定程度增加。术后4周,三组钙沉积范围均较前扩大,钙沉积量依然显示出C组>B组>A组。术后6周,A组骨缺损中央形成骨岛,边缘可见钙沉积,但缺损中央仍有部分未见钙沉积,B组及C组缺损范围内均可见广泛钙沉积,C组较B组钙沉积所占面积更大,亮度更高。4.骨计量学观察术后2周,A组新生骨面积比为9.58±1.21%,成骨细胞数为15.2±1.68;B组新生骨面积比为12.52±1.09%,成骨细胞数为23.8±1.25;C组新生骨面积比为15.12±0.80%,成骨细胞数为24.8±2.12。术后4周,A组新生骨面积比为12.75±1.13%,成骨细胞数为20.3±2.15;B组新生骨面积比为15.88±1.04%,成骨细胞数为24.1±2.23;C组新生骨面积比为20.95±1.34%,成骨细胞数为23.8±1.79。术后6周,A组新生骨面积比为18.94±1.20%,成骨细胞数为25.0±2.26;B新生骨面积比为21.37±1.32%,成骨细胞数为25.8±1.69;C组新生骨面积比为25.10±1.27%,成骨细胞数为26.6±3.50。结果进行单向方差分析,3个时间点均显示出新生骨面积比三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且C组>B组>A组,但随着时间的延长,3组差距呈逐渐缩小的趋势,而成骨细胞数量3组并无显著差异。结论1.15-16周龄,体重2.9-3.2 kg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颅顶骨可制备4个直径8mm的圆形骨缺损。2.兔颅骨8mm直径的骨缺损在6周的观察时间内,可作为标准骨缺损对药物或骨代用品成骨效能进行相关研究。3.骨化三醇的局部应用,并未使骨缺损内的成骨细胞数量产生差异。4.骨化三醇的局部应用在骨缺损修复中可以促进早中期成骨,促进钙盐的沉积。
其他文献
<正>信息网络化时代的来临,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高校思政工作的触角也必须从现实中扩张至网络上。但是,青年学生对新、奇、异的追求与原本模式化的思政工作之间
研究背景大面积骨缺损治疗是困扰骨科医生的难题,四肢、关节等承重部位修复一般选用机械强度大的金属材料,但金属材料与自然骨成分相差大,无降解性能,且金属植入物因与周围组
<正>笔者关注TCL集团(000100)已久,今天跟大家聊聊这家公司。针对近期TCL的年报预告,笔者认为在总金额上是合乎预期和估值的,一年前市场对2013年末业绩的预计就在20亿级别,所
肌电假肢手是重建截肢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重要技术方法,它利用残肢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对假肢手关节动作进行控制,对于改善截肢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心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空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但近年来,大型商业建筑和高层住宅逐渐增多,分体式空调长接管的情况越来越多,分体式空
研究背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多种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可以浸入损伤局部微环境。有研究表明,巨噬细胞在SCI后的一系列变化中可能起到相当重
目的: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FT)是一种保留全括约肌的治疗肛瘘的新术式,因其较高的治愈率和较少的肛门功能障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不少研究报道了LIFT与切开挂线在
目的:探讨基于营养风险评估构建肠内营养执行流程对颅脑外伤患者的影响。方法:将57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营养支持,观察组基于营养风险
目的:探讨超声波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诊断中的效果,进而分析超声波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面的价值,为相关的医疗工作人员在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时提供一定的超声波理论支持和
亲历污水处理厂  虽然与暴雨擦身而过,但北京入伏前还是淅淅沥沥的连着下了几天雨。一片绿色草坪和被雨水洗刷过的平坦路面,令空气都新鲜了起来。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记者一直认为污水处理厂是个难以接近的地方,蚊蝇密布,弥漫令人呼吸不畅的气味。然而,眼前的污水厂更像是一个绿化很好的园地,还能看到蜻蜓的曼妙身姿。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清河污水处理厂和再生水厂,占地面积为30.1公顷。一二期工程总规模为每日处理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