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以建立于1979年的黄土旱塬黑垆土长期肥料试验为基础,研究了小麦、玉米一年一熟轮作条件下旱地作物产量变化及土壤有机碳库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随着试验期限内降水量趋势性减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建立于1979年的黄土旱塬黑垆土长期肥料试验为基础,研究了小麦、玉米一年一熟轮作条件下旱地作物产量变化及土壤有机碳库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随着试验期限内降水量趋势性减少,各肥料处理小麦产量下降,而玉米产量保持稳定。无论气候年份如何,作物平均产量大小依次为:有机无机结合(MNP)>秸秆还田与化肥配合(SNP)>单施化肥(NP)>单施农家肥(M)>单施化肥氮(N)>不施肥(CK)。旱地粮食增产中化肥的贡献率51.8%,有机肥48.2%,但化肥N的作用随降水减少而下降,磷肥的作用却增加。秸秆还田小麦、玉米平均产量较单施化肥提高0.5-0.6tha-1。长期不施肥地力对小麦产量的贡献率从1981的41%下降到2007年的25%。作物产量随着耗水量增加而增加,却随水分胁迫加剧而下降。长期施肥后,投入土壤C的显著差异是土壤SOC变化的关键。不施肥仅靠少量的根茬来维持较低的旱地农田生产力,SOC并不下降,单施化肥增加SOC;但与M、MNP相比较,秸秆还田高投入的C并没有显著增加土壤SOC。随着试验年限的延长,增施有机肥或秸秆SOC呈明显的线形增加关系,有机碳的固定速率0.31-0.36tCha-1a-1。随着C输入的增加,土壤固C速率提高,每投入1tCha-1中13.4%的C以SOC形式固定在土壤中,即增加化肥或秸秆还田,将促进大气中碳向旱地农田土壤的转移,为国家固碳和温室气体减排做出贡献。长期增施有机物后,旱地1m土层有机碳贮量90-93tCha-1,较单施化肥提高18-20%,增加的SOC主要是高活性有机碳,集中在耕层,并且大部分固定在砂粒+OM和大团聚体中。长期施肥后由于C的激发效应,土壤有机质矿化系数明显不同,Jenny模型可以较准确的预测SOC的变化。
其他文献
该文主要针对当前蔬菜保护地存在障碍问题和人们对蔬菜品质和安全性要求日益提高的实际情况,通过高温和低温发酵生产三种不同的基础性肥料,然后配制出9种不同的新型蔬菜肥料.
土壤中的优势流是指土壤在整个入流边界上接受补给,但水分和溶质绕过土壤基质、只通过少部分土体的快速运移.它是土壤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不是一种特例.由于优势流在时间和空
城市化是当前人类对全球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影响最严重的因素之一。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也给城市以及周边区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城
黄土高原地区的天然植被破坏殆尽,水土流失严重,经过20多年的植树造林,该地区植被覆盖度明显得到提高,生态条件逐步好转。论文采用时空替代法,研究了黄土高原丘陵区恢复过程
近年来我国推广的杂交超级稻植株生长旺盛,具有产量高,根系发达等特点,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实不稳定、充实度较差、倒伏和根系早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水稻超高产优势的发挥。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超级稻前期控蘖,中后期防止根系早衰,后期防止倒伏,是实现水稻超高产的关键。所得结果主要如下:1、从超高产水稻的干物质积累方面来看,由于黔优911和金优431的各生育期的所经历的具体时间各不相同,虽然干物质积累总量
全球变化表现在氮(N)沉降增加和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等诸多方面,对生态系统碳(C)、N循环产生重要影响。氮元素是温带森林生态系统植物生长的重要限制元素,是控制温带森林
农田土壤是大气中NO的重要来源之一,其中水田的贡献不可忽视.该论文主要通过温室盆栽试验,辅以室内培养试验和田间微区试验,对水田土壤NO排放的特征及途径以及施入水稻土中的
汉魏六朝是中国文学史上注重“悲怨”的时代,催生了许多蕴含悲哀、愁苦的诗歌,“悲怨”成为当时诗歌的主旋律,名家名作鼎盛一时,这种现象不仅是文学“以悲为美”的审美积淀,
属性数据的共享和分布式处理可以通过关系型数据库实现;而要实现空间数据的共享和分布式处理,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是空间数据的存储方式问题,因为空间数据的存储方式决定了
介绍一种利用图象处理方法对彩色地图进行识别,从而自动建立地图数据库的方法。首先用分色法对地图中的道路进行识别和抽取,再利用一种新的去噪算法进行去噪,然后进行城市识别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