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育中的跨文化能力评价 ——基于“外教社杯”跨文化能力大赛的研究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nc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跨文化能力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重视。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急需一批具有较强跨文化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在中国语境下,外语教育是跨文化能力研究最活跃的领域,跨文化能力培养已经成为外语界广泛关注的主题,成果丰硕。但是跨文化能力评价问题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相关研究十分有限,这也成为制约外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教学发展的障碍。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跟踪发展、激励学习、检验学习结果和指出发展方向方面起着关键作用。随着外语学科内涵和外延不断深化和拓展,如何在外语教育领域中评价跨文化能力成为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外语教育中跨文化能力评价的系统框架仍有待开发,方法有待多样化。跨文化学者们认为跨文化能力是可测的,但由于跨文化能力是个复杂的概念,需要多角度、多方法地进行测评。在外语教育领域中,超越语言特征的跨文化能力评价对传统的评价构念、方法和标准都提出了挑战。“外教社杯”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对此进行了创新的尝试。大赛考察大学生在使用目标语(英语)中的跨文化能力,本质上是一个跨文化能力评价的过程。该赛事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将跨文化能力概念本土化,为认知理解、情感态度和行为技能三个维度赋予了中国内涵并构建了评价指标,设计了一系列比赛项目来外化和评价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本研究选取“跨文化案例开发和展析”、“情境述评”和“讲述中国故事”三项比赛任务作为研究内容。三项任务各有侧重,为学生展现跨文化能力提供了多样化的渠道。评价是基于证据的推理过程,学生完成大赛任务的表现即是其跨文化能力的证据。这些证据超越了单一的语言能力,反映了学生在使用外语时的跨文化能力表征。为了对此进行深入探究,本研究确定了以下研究问题:学生在完成这三项任务中展现出了怎样的跨文化能力?展现出的跨文化能力有何差异?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研究收集并转录了 2018年度上海赛区的比赛数据,包括复赛阶段的“案例开发和展析”(26组队伍)、决赛阶段的“情境述评”(10组晋级队伍)和“讲述中国故事”(10组晋级队伍),总共约460分钟时长的录音。随后根据大赛评价标准从内容、效用和综合展示维度三个方面对数据进行定性编码分析,探讨这三项任务作为跨文化能力评价的可行性和适切性。在三项任务中,人际沟通、理解阐释和表达演示的语言交际模式都得到了体现,呈现出了不同的语言文化学习水平。在“案例开发和展析”中,学生合作开发、展示和解读跨文化案例。跨文化能力表征通过案例内容和分析的广度、深度得以展现。研究结果显示,表现较弱的队伍呈现出的跨文化案例内容单一、扁平化,他们对跨文化理论和概念理解不透彻,对自我和他人呈现出刻板印象和偏见。“情境述评”通过提供跨文化情景视频,主要评价了学生进行跨文化冲突解读和调解的能力。研究结果显示较强的队伍能够较完整地捕捉视频中重要跨文化要素,能够合理运用理论知识解释、调解跨文化冲突,同时在语言表达和组织上更加准确和恰当。这两项任务都以跨文化案例为基础,评价了学生作为分析者和调解者时其跨文化能力的体现。跨文化理论的使用可测,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跨文化事件背后的机制,但如果理解使用不当,则会影响和限制跨文化分析。与前两项任务不同,“讲述中国故事”以话语效率为评价中心,主要评价学生作为交际者和参与者时是否能用英语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研究结果显示,较弱的队伍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较为肤浅,在选择故事内容时无法平衡、结合传统和当代中国文化,对外国受众的认知水平和情感需求重视不足。研究表明,跨文化能力大赛使用的三项评价任务能够外化、区分学生的跨文化能力,获取了学生在使用外语时不同跨文化能力的直接证据,可以在外语教育领域中推广使用,尤其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中提到的发展级水平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具有更大的适切性。同时,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表现出来的跨文化能力差异和问题对国内跨文化外语教学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最后本文提出在中国外语语境下进行跨文化能力评价的实施框架。该框架以促学导向评价观为指导,主张在评价过程中融合语言能力和跨文化能力,评价任务设计突出跨文化互动,跨文化能力通过语言使用在各项评价任务的完成中得以外化和体现,以评促学。本研究为将来更为科学的跨文化能力测评设计提供了早期数据支持。由于比赛数据的局限性,我们期待着更多的研究能够探索这三项任务在非竞赛场景中的使用情况,以期优化评价任务,提高评价质量。
其他文献
上海音乐学院作为中国最早的高等音乐学府,一直引领和推动着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其中声乐专业自1927年建校时同步创建,经过95年的学科建设和发展,硕果累累、荣誉满载,整体水平在国内外音乐界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长期保持学科优势的美声专业更是享誉海内外。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教学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它的前身——“国立音乐院-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国立音专”)在建校最初十年间打下的坚实基础。这
研究背景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一种影响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的损伤或疾病引起的疼痛。NP困扰着世界多达10%的人口,其中半数以上的患者情况较严重,是当前最大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临床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案普遍效果不理想,只有约40-60%的病人症状得到部分缓解。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是一种重要的NP替代性治疗手段,特别
人脸识别作为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经典任务之一,一经提出就受到大量学者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人脸识别的应用范围得到了极大地扩展,相关研究成果已被用于移动支付、罪犯抓捕、入口安防等多个领域。虽然约束环境下的人脸识别算法已经趋于成熟,然而开放环境下的人脸识别任务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地,由于受到样本限制、数据分布不一致、姿态变化、面部遮挡等因素的影响,开放环境下的人脸
与过渡金属一元碳化物陶瓷比,高熵碳化物陶瓷具有更高的硬度、良好的耐磨性和抗氧化性等优点,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结构陶瓷。然而,高熵碳化物陶瓷存在粉体纯度低、韧性低和烧结温度高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Ti0.2Zr0.2Nb0.2Ta0.2Mo0.2)C陶瓷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高纯(Ti0.2Zr0.2Nb0.2Ta0.2Mo0.2)Cx粉体合成、低温致密化和力学性能提升研究,并且首次研究
在现代社会,各种各样的聚合物材料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建筑、运输、电子、包装、工业机械、航空航天等各个领域。有机聚合物在此类材料中的使用增加了火灾风险,因为其中大多数材料都属于易燃材料。因此,针对不同种类的聚合物制定有效的阻燃方案,不仅具有研究价值,而且还具有实用价值。本实验基于此观点,共设计了三种阻燃体系并将其分别应用于可发性聚苯乙烯(EPS)、棉织物、天然橡胶(NR)和三元乙丙橡胶(EPDM)。第一
第一部分:七氟烷麻醉对小鼠海马依赖性恐惧记忆的影响目的:全身麻醉药抑制记忆作用是全身麻醉的重要内涵。七氟烷是临床常用的吸入麻醉药,其抑制记忆作用已被广泛证实。目前,海马被认为是调控记忆功能的核心脑区,然而,七氟烷抑制海马依赖性记忆的机制尚不清楚。场景条件恐惧实验和抑制性回避实验是目前公认的检测海马依赖性恐惧记忆的行为学方法,被广泛用于评估麻醉药对记忆功能的影响。因此,该部分实验首先探讨不同浓度的七
伽玛射线暴是宇宙中最剧烈的爆炸现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伽玛暴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比如,伽玛暴从物理起源上可以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持续时间大于两秒的长暴,起源于大质量恒星的死亡,同时与Ⅰc型超新星成协;另外一类短暴,持续时间一般小于两秒,短暴起源于双致密星的并合,同时可能伴随着一个光学暂现源-千新星。短暴和千新星成协的理论预言在2017年发现的双中子星并合的引力波事件中得到了直接证实。长暴-
第一部分黑质高回声数字化分析在帕金森病中的诊断价值目的:经颅超声(Transcranial sonography,TCS)检查已广泛应用于帕金森病(Parkinon’sdisease,PD)的早期诊断,但它存在对医生经验水平的高度依赖性及黑质回声变化无法定量的两大局限。我们拟通过数字化分析方法自动分割并定量黑质回声的变化,然后评估其在PD中的应用前景。方法:本研究是一项自2017年11月至2020
在自然界中,细菌常以细菌生物膜的形式存在,其形成给公共卫生、医疗、环境等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开发细菌生物膜的高效检测方法、探究细菌生物膜形成与细菌群体感应(QS)调控的内在联系,寻找抑制细菌生物膜形成的有效策略,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学者广泛关注的热点。本论文针对细菌生物膜实时原位监测、细菌生物膜QS现象实时追踪的研究需求,研制了集成荧光、电阻抗、SERS各种检测功能的光电传感检
第1章胶质母细胞瘤瘤周异质性的多参数MR成像及影像组学特征目的:探讨多参数MR成像及影像组学特征判别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瘤周水肿区的异质性及预测高复发危险亚区的可行性。材料和方法:搜集59例GBM患者的多参数MR成像,术前MR成像包括MR平扫+增强、T2-FLAIR、DWI、DSC-PWI或MRS;术后MR成像包括MR平扫+增强。将术后复发的MR图像与术前的多参数MR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