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今人的观念中,书名为书籍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但在先秦时期却并非如此,据余嘉锡《古书通例》,周秦、西汉“古书多无大题”。然则,书名是如何从无到有,成为书籍的必要项?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进程?从先秦至清代,古书大致经历了“简帛-卷轴-册页”三个时期,在不同书籍载体上,书名的题写又有何特点?各历史时期书名总体上有哪些共性命名规律?某部具体古书都有哪些异称,诸异称间的关系及演变过程为何?……鉴于书与书名的密切关系,对以上诸问题的解答对中国书史、学术史、古籍整理编目、中国古代目录学等方面的研究将有积极意义。虽然书名问题很早已为人所关注,但前人并没有自觉而系统的解答以上诸疑惑。有鉴於于,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具体内容如下: 绪论按“书名体写形制”与“书名本体”两个方面对前人的书名研究成果进行概括总结,指出研究中存在“书名起源、发展问题的阙如”,“相关理论的缺席”,“材料选择的局限”,“材料使用的无序”,“研究对象比例的失调”五方面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书名研究当遵循的若干基本原则,并交待了本文章节设置的动机与内容。 第一章:明确了何为书,指出本文的研究对象“书名”的载体——作为典籍的古书;阐明了“书”与“书名”的关系;并按“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五代时期、宋元明清时期”五个时期划分,从总体上对书名发展进程及阶段性特征进行概述。 第二章:以古书“简帛—卷轴—册页”这一载体形态变迁为参照,考察各个时期书籍载体、形制的变化给书名带来的影响,为对书名外在形式的考察。首先,选取有代表性的七次简帛发掘,对其中的书名和篇名材料进行概述说明,进而分析简帛时期书名题写特点及其致因。其次,在明确敦煌文献可代表卷轴时期书籍普遍特征的前提下,通过对敦煌文献标题格式的分类归纳,总结了卷轴时期书名题写形式的特点,探讨其意义与影响。最后,以宋元明清版古书为考察对象,揭示册页时期书名题写上的特点,并对古人“古书大题在下,小题在上”,这一被普遍认同的古书书名题写特点的论断进行了修正。 第三章:按“经史子集”四部对书名进行研究。每一部份又分为两个层次。例如,对于经部书名的研究,首先对经部书名的共性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形成此特征的原因。其次,对于经部书籍中流传较广、书名含义争议较大或异称较多的书名,进行书名含义、异称之间关系及流变等方面的考述。史部书名、子部书名、集部书名内容仿此。 第四章:按部类进行书名研究时,可能存在具共性特征的书名被归于不同部类下,不利于发掘此类书名命名规律的缺陷。为克服这一局限性,本章突破部类限制,对不同部类下书名所具有的共性问题:同书异名、同名异书、书名合称、书名缩略四种现象进行考述。 余论:揭示中国古籍书名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并提出研究中可进一步深入探讨或拓展的领域。 研究中的基本方法与思路为:书名题写形制研究中,拟通过对出土古书宝物的考察,辅以传世文献记载,采取“收集整理—分析归类—总结归纳—分析成因、意义与影响”几步,对不同载体的古书书名进行分类研究。具体分为简帛古书书名形制、卷轴古书书名形制、册页书书名形制三部分。书名本体研究中,一方面,为克服缺乏前人研究系统性的缺陷,将以古籍目录为材料来源与分类依据,按“经、史、子、集”四部建立书名资料库,对古籍书名进行系统研究。另一方面,考虑到按四部分类研究可能会忽视不同部类间书名所呈现的共性特征,又从同书异名、同名异书等角度进行跨部类研究。研究中借鉴语言学相关理论对书名进行分析。因为书名问题的物质为事物与指称的关系问题,亦即名与实的关系问题。书名的简称与合称问题,则可视为词汇学中的缩略现象,对缩略词研究理论的借鉴对这一问题的深入同样有益。深入书名内部对书名命名本质和书名成因的理性探讨,与前人书名研究仅停留在书名释义、共性归纳等感性阶段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