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GE模型的我国燃料乙醇产业财政政策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lene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燃料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为应对国际能源供需矛盾、环境污染加剧的挑战,生物燃料已成为21世纪全球液体燃料最大的增长源之一,其中燃料乙醇产量约占全球生物燃料总产量的3/4。目前,我国燃料乙醇产量还无法满足国内需求,供需缺口巨大,距离完成2020年燃料乙醇1000万吨的年生产量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为了提高燃料乙醇生产企业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生产产能,相应的鼓励政策宜尽快出台。本文以燃料乙醇为研究对象,对我国非粮乙醇产业的财政政策进行理论分析和政策框架设计,运用一般均衡模型(CGE)进行政策仿真模拟,最后提出支持燃料乙醇产业的财政政策建议。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如下。1.系统分析了燃料乙醇产业财政政策选择的影响因素。应用外部性理论搭建了乙醇产业链上的政策需求的理论依据。创新地运用了政策网络的罗茨模型构建了生物燃料乙醇产业的政策网络,并阐析了网络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建立了这种互动关系对当前政策设计影响机理;创新性地应用Howlett和Ramesh的政策工具理论对我国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已经出台的相关政策内容分三阶段依据自愿性政策、强制性政策和混合型政策进行分类梳理和分析。基于理论基础,进行了产业政策设计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2.设计了燃料乙醇产业财政政策的框架。通过对比美国、巴西、欧盟等乙醇产业发展较好的国家的政策支持经验,认为财政税收政策是该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政策工具的应用需要结合本国的实际。然后从加强政策工具的互补性、发挥混合型政策工具的作用、进一步向非粮食为原料的乙醇生产倾斜三个方面设计了我国燃料乙醇产业财政政策框架。3.进行了燃料乙醇产业财政政策的模拟评价。论文在政策评价方面,构建了燃料乙醇产业的CGE模型。在数据基础上面,构建了2010年中国社会宏观社会核算矩阵(SAM)。依据宏观SAM表,通过合理的拆分、合并形成了研究需要的细分的24部门SAM表。接着从原料种植和工业生产两个阶段设计了财政政策情景,并运用构建的CGE模型进行了政策模拟与评价。4.依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促进燃料乙醇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在非粮种植业阶段和生产阶段给与财政补贴都会促进燃料乙醇产量和乙醇汽油产量增长,虽然生产阶段的促进作用相对更大,但是在生产阶段进行补贴会引起农村和城镇居民收入的小幅减少,而非粮种植业阶段的补贴能够提高农民的收入。同时,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也有差异。论文提出了构建互补性的阶段财政政策工具组合,丰富财政政策支持手段;进一步支持非粮乙醇原料种植技术和生产技术创新;在全国进一步推广燃料乙醇的使用和提高燃料乙醇在车用汽油的添加比例的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残障者对社会需求的呼声不断高涨,城市发展对人性关怀范围不断扩大,对老年人和残障者越来越关注,努力创造各类群体共同参与的社会环境,突破建筑空间环
有依托型资源城市与普通资源型城市相比有着相当的共性,但由于依托产业的支撑作用,有依托型资源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非有依托型资源城市弱。有依托型资源城市在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Finance Shared Service Center)是近年来出现并流行起来的会计和报告业务管理方式,是企业集中式管理模式在财务管理上的最新应用,其目的在于通过一种有效
<正>如果把柴静拍成纪录片,一定会有两条线。一条线是她春风得意,各种真实的或虚构的"柴静语录"流传甚广,而她本人亦宛若女神一般,被各样崇拜的眼神包围,脸上挂着悲悯众生的
<正>1981年5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因病逝世。以下是隋永清女士对宋庆龄一些事迹的追忆,隋永清是宋庆龄警卫员隋晚年宋庆龄与隋家姐妹:情同母女隋永清、隋永洁
<正>我国的养老政策包含了有关老年人社会福利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与措施。在我国,一直以来社会福利所覆盖的人群范围较窄,老年人社会福利主要是为那些处在特殊困境下的老年人提
本设计的课题是配合零件的加工工艺的编制及分析,主要解决的困难是工艺路线的制定、通过运用数控原理、机械制造基础、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编程、机械工程手册等专业知识进行
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以下简称"信息平台")是不动产登记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的重要技术支撑。信息安全建设是整个信息平台的重中之重。本文分析
目的评价拉米夫定(lamivudine, LAM)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相关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患者根治性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
<正>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是彰显城市"宜居"特质的重要表现,是调结构、扩内需、促就业的有效办法,也是整合运用社会资源和市场力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