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氧气电池中的催化设计和结构设计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hant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锂-氧气电池因具有比传统锂离子电池高10倍左右的理论能量密度(3505 Whkg-1),而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甚至被认为是一代所谓“终极”化学电源。但是,该体系复杂程度也很高,涉及多相反应动力学、氧气正极钝化、产物/电极界面、副反应以及金属锂负极枝晶和腐蚀等关键问题和难点。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锂-氧气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使其不仅具有较高的充放电过电位(或较低的能量效率),而且还具有较差的循环稳定性、倍率性能和可逆性。本论文从“催化”和“结构”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正极一侧氧催化剂催化位点和结构以及负极一侧金属锂表面固体电解质界面相(SEI)结构的合理设计和优化,大幅度提升了锂-氧气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基于开放式结构固相催化剂的设计和研究。通过水热反应和硫化反应,设计合成了由针状纳米棒组装而成的剑麻状Co9S8材料。该材料具有很好的O2亲和性,可以吸附O2并诱导O2在其针状纳米棒表面反应生成Li2O2,使Li2O2均匀地环绕其针状纳米棒生长,从而形成较好的Li2O2/催化剂接触界面,类似花蕾状结构。该特殊的花蕾状Li2O2/催化剂界面结构不仅可以提高催化剂在充电过程的催化效率,促进Li2O2的完全分解,而且可以有效地改善氧气正极的钝化问题。此外,其特殊的开放式结构还有利于O2的俘获与释放,为高效快速的电极反应提供保障。将其作为锂-氧气电池的固相氧催化剂时,获得了较高的可逆比容量和较低的充放电过电位。本项研究对如何设计和优化气体电极提供了新的思路。2、基于“单位点”活化的溶液相催化剂的设计和研究。基于软硬酸碱理论,设计合成了一种具有软酸位点的原创性钌联吡啶配合物(RuPC)。由于该材料可以溶于电解液中,因此其可以与产物形成较好的固/液接触界面,从而有效地改善产物/催化剂界面问题。其次,其还可以通过软酸位点与具有软碱性质的O2-中间产物相互作用形成RuPC(LiO2-3DMSO)复合体,从而诱导O2-/LiO2溶解在电解液中,促进溶液相机理的进行,进而改善氧气正极的钝化问题。充电时,其与O2-/LiO2中间产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以促使Li2O2以一电子脱锂的途径进行分解,相对于传统的直接两电子分解途径,提供了一条更加可逆且动力学更加有利的反应途径。此外,由于整个充放电过程中都没有出现游离的高反应活性O2-/LiO2物种,仅存在相对稳定且反应活性较小的RuPC(LiO2-3DMSO)复合体,因此可以显著地抑制与超氧物种有关的副反应。将其作为锂-氧气电池的溶液相催化剂时,不仅可以显著地降低锂-氧气电池的充放电过电位,而且可以提升锂-氧气电池的放电容量、可逆性和循环寿命。3、基于“双位点”活化的溶液相催化剂的研究。在“单位点”RuPC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了 一种同时具有Lewis酸性和碱性双重位点的溶液相催化剂——亚碘酰苯(PhIO)。该材料中的I3+=O2-可以提供作为Lewis酸性和碱性双重位点分别与LiO2物种中的末端O和Li之间发生配位作用,形成LiO2-3PhIO复合体,然后快速歧化反应成Li2O2-4PhIO复合体,最后解离成Li2O2产物。因此,与2中的RuPC类似,其在放电过程中也可以促进溶液相机理的进行,从而改善氧气正极的钝化问题,进而提升锂-氧气电池的放电容量;而在充电过程也可以促进一电子脱锂机理的进行,从而降低锂-氧气的充电过电位;同时,其也可以抑制充放电过程中与超氧物种有关的副反应,从而提升锂-氧气电池的可逆性和循环寿命。4、基于氧交换机制的间接锂-氧气电池。结合前述通过俘获中间产物LiO2实现反应机理的调控、从而改善锂-氧气电池电化学性能的研究成果,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通过俘获-活化氧、进而构建锂-氧气电池的全新思路。设计和合成了一种具有俘获并活化反应物O2功能的新型金属杂环化合物([Os]O2),并构建了间接锂-氧气电池。在放电过程中,该材料中的“活化氧”比环境气氛中的O2更容易且优先进行反应生成Li2O2产物和[Os]-□中间产物,该[Os]-□中间产物可以重新俘获和活化新的O2分子恢复成[Os]O2以进行下一轮反应;此过程没有任何游离的超氧物种产生,因此可以避免与超氧物种有关的副反应;另外,由于整个过程都在电解液中进行,因此可以改善正极表面的钝化问题,从而获得较高的放电容量。而在充电过程,该材料自身可以先被氧化并脱去O2形成[Os]2+-□中间产物,然后该[Os]2+-□中间产物可以直接通过化学反应氧化分解Li2O2,同时重新形成[Os]O2以进行下一轮反应;该充电过程绕开了 Li2O2的缓慢电化学氧化分解过程,使得充电电位变成由其自身的氧化电位所决定,而由于其自身具有较低的氧化电位,因此可以显著地降低充电过程的过电位。这里提出的“基于氧交换机制的间接锂-氧气电池”的概念,为未来新型锂-氧气电池体系的设计和构建提供了新的灵感和思路。5、具有阻氧功能的SEI保护膜的设计和研究。结合电化学抛光技术和LiNO3的还原化学,在金属锂表面设计和构筑了一种独特的、具有多层结构的、分子级光滑的LiNO3衍生SEI(N-SEI)膜。该N-SEI膜可以分为三层结构,中间层区域主要由ROLi等有机混合物种组成,而内、外两层区域则主要由无机物种组成,其中,外层区域主要包含Li2SxOy,LiCF3和Li3N等无机物种,而内层区域主要包含LiF和Li2S等无机物种,形成了中间有机、两边无机包夹的类三明治的SEI膜结构。而且,在该N-SEI膜中,LiNO3衍生的可溶性NO2-物种被包裹在SEI膜的内层区域中,因此,可以避免由于NO2-物种溶解而造成的负面影响。此外,该N-SEI膜的外层具有阻隔O2的能力,可以充当有效的屏障,抑制O2对金属锂负极的腐蚀。基于以上优点,当将该带有N-SEI膜的金属锂应用作为锂-氧气电池的负极材料时,可以显著地提升锂-氧气电池的循环寿命。
其他文献
多细胞腺毛是大部分陆生植物表皮上具有的细胞结构,在植物的抗逆、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和分泌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其发育调控机制仍然不清楚。wo是目前发现的调控腺毛起始的关键基因。Wov是其获得性突变等位基因,超表达该基因能够引起番茄和烟草表皮腺毛的大量增殖,同时引起S1CycB2基因的表达上调,因此,之前的研究认为Wov正调控SICycB2基因的表达促进腺毛的发育。然而,最近的研究发现在番茄野生型植株中
通过热力学软件FactSage 7.0和工业实践,对1 873 K下GCr15轴承钢脱氧过程中非金属夹杂物生成热力学进行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当轴承钢中的w(Mg)>0.4×10-6时,钢中夹杂物由Al2O3转变为MgO·Al2O3;当钢中的w(Mg)>10×10-6时,钢中夹杂物主要为MgO。当轴承钢中w(Al)>100×10-6、w(Ca)>0.1×10-6时,钢中开始生成固态CaO·6Al2O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0.8%,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鲸类是海洋哺乳动物中最常见且最有代表性的类群,鲸类的种类和数量是监测海洋环境质量重要的生物指标。鲸类叫声具有物种的特性,是鲸类重要的生物学特征,也是分类识别的重要依据。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鲸类水下声信号,研究的目标是提取出更为准确的鲸类声信号中有用信号的特征,设计出合理的分类识别方案,进一步提高鲸类声信号分类识别
水稻抽穗期直接影响水稻光合效率和地区适应性,进而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抽穗期的调控有利于优良种质的种植面积和优势种质资源的交流。借助基因编辑技术的优势,相对系统的研究抽穗期调控通路各位点的表型效应,发掘新的控制水稻抽穗期的基因,创制优异水稻种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1、水稻抽穗期相关基因突变体库的建立及抽穗差异考察:本研究以秀水134为材料,对30个水稻抽穗调控通路相关基因进行编辑,获得
二维材料具有平面内外各向异性的物理性质,它们可以从相应的体材料中剥离得到,当厚度薄到几个或单个原子层时,开始展现出独特的物理性质,这是由于电子和声子的输运被限制在二维平面内。其独特的性质引起学术界和工业界广泛的研究兴趣,不同领域的科研团队深入开展二维材料及其应用的相关研究,对象涵盖了从最早发现的石墨烯,到六方氮化硼(h-BN)、过渡金属硫化物(TMDs)、磷烯和硅烯等。材料的可控制备是后续研发基于
本研究基于优化、改进后的15N2示踪法,通过16个航次的采样研究,获得胶州湾、大亚湾水体生物固氮速率,基于分子生物学手段分析了固氮生物的组成,探讨了胶州湾、大亚湾固氮作用的时空分布及调控因素。此外,还将优化改进后的同位素示踪吸收法应用于南海开阔水体固氮速率的测定。主要获得如下认识:(1)海湾水体生物固氮作用较为活跃,胶州湾和大亚湾固氮速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 n.d.-1.53 nmol N L-1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和表面增强荧光光谱(SEF)具有低至单分子检测的超高表面灵敏度,SERS和SEF的发展离不开增强基底的发展。金属表面受到光照射时,其表面产生等离激元共振效应,将可见光光子局限于亚波长范围的近场里,随之增强的局域电磁场会放大金属表面的拉曼或荧光分子的信号,这一被增强的电磁场强度会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减弱。由此可见,增强的拉曼和荧光信号的强弱高度依赖于金属纳米结构材料、形貌、尺
ENSO多样性是指近几十年来热带太平洋上出现的不同类型的ENSO现象,每一种ENSO现象对全球天气和气候都有着显著不同的影响。本文主要讨论ENSO的暖事件:厄尔尼诺现象。与传统的厄尔尼诺(也称为EP型厄尔尼诺)不同,新型的厄尔尼诺SST的暖中心更多地转移到赤道太平洋中部,因此,它通常被称为中太平洋厄尔尼诺(CP型厄尔尼诺)或ENSO Modoki。这种厄尔尼诺的形成机制被广泛的讨论,有学者认为它应
目前沼气厌氧发酵过程会产生大量含有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的沼液,未经处理的沼液如果随意排放,不但污染环境,同时也会导致资源浪费。利用沼液培养微藻既能用较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有较高价值的微藻产品,又能实现对沼液的无害化和资源化。为此,本文设计了一种沼气厌氧发酵耦合膜式光生物反应器(Membrane photobioreactor,MPBR)培养微藻的系统。该系统将沼气厌氧发酵过程与微藻培养耦合起来,对沼
目的:为了研究atRAL引起感光细胞死亡的具体作用机制,并探究JNK信号通路在视网膜退化和感光细胞死亡中的作用。方法:首先,用atRAL处理感光细胞661W,分别用MTS法检测其细胞活力和TUNEL染色检测其细胞凋亡水平。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细胞凋亡和DNA损伤相关的蛋白水平,并用免疫荧光的方法进行验证。其次,利用蛋白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检测JNK信号通路的相关分子;同时,分别利用JNK特异性的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