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板块北缘中段早古生代造山带演化与时限约束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fraid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亚造山带作为显生宙以来规模最大的增生型造山带,记录了复杂的俯冲、碰撞等造山过程。兴蒙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主要包括了中国东北和内蒙古中西部的广大地区。华北板块北缘中段作为兴蒙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古亚洲洋早古生代俯冲、碰撞和造山过程的关键窗口。为了解和阐明该区早古生代演化过程,本文对区内包括温都尔庙俯冲增生杂岩和白乃庙岛弧带在内的几个重要构造单元进行了详细的岩浆岩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以及锆石Lu-Hf同位素研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区内早古生代演化和关键地质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新的认识。(1)温都尔庙俯冲增生杂岩与洋内弧形成温都尔庙俯冲增生杂岩为一套蛇绿混杂岩,主要构造单元包括早古生代温都尔庙群、晚寒武世超基性岩、晚寒武世-早奥陶世斜长角闪岩和奥陶纪奥长花岗岩。本文新获得了斜长角闪岩LA-ICP-MS锆石U-Pb谐和年龄为470.5±1.1 Ma,表明其侵位时代为早奥陶世晚期。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其εHf(t)值在3.8-9.1之间,一阶段模式年龄(TDM1)在716-923 Ma之间。结合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斜长角闪岩原岩为辉长岩或角闪辉长岩,岩浆源区是受俯冲板片熔体和流体共同改造的亏损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的,同时受到大陆地壳物质的混染。奥长花岗岩给出了464±11 Ma的加权平均年龄,表明其侵位时代为中奥陶世。锆石Lu-Hf分析结果显示其εHf(t)值介于10.0~13.8之间,TDM2在601~945 Ma之间。结合地球化学特征,其为西湾型埃达克质花岗岩,岩浆源区为俯冲板片的部分熔融。该杂岩中的超基性岩地球化学结果显示出其受到过俯冲板片流体改造,具有SSZ型蛇绿岩的特征。上述结果表明,温都尔庙混杂岩中包括了由洋内俯冲所形成的组分,代表有洋内弧的形成。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温都尔庙洋内俯冲和洋内弧的发育可能起始于~490 Ma,俯冲诱发原因可能是洋壳内物质密度差异。(2)白乃庙岛弧早古生代岩浆作用特征本文对白乃庙岛弧上晚奥陶世和志留纪岩浆岩进行了系统采样和分析。其中,郭来半呼都格石英闪长岩年龄为448±0.9 Ma,形成时代为晚奥陶世。其εHf(t)值介于1.7~6.9之间,TDM2在1215~1685 Ma之间。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岩浆源区是俯冲环境下新生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演化过程中经历了斜长石分异结晶。早志留世英云闪长岩年龄为434±4 Ma,εHf(t)值介于-0.7~5.1之间,TDM2在1368~1893 Ma之间。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其具有埃达克质岩浆岩特征,起源于俯冲环境下加厚新生地壳的部分熔融。中晚志留世英云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的年龄在423-429 Ma之间,εHf(t)值介于-0.9~8.2之间,TDM2在1255~1741 Ma之间。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中晚志留世岩浆岩具有埃达克质岩的特征,岩浆源区包括俯冲板片和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研究区内古亚洲洋俯冲起始时间可能在~520 Ma,早古生代古亚洲洋俯冲为“前进型”,使得白乃庙岛弧基底不断加厚,岩浆源区形成压力不断升高,导致埃达克质岩浆岩的形成。(3)古亚洲洋俯冲极性与白乃庙岛弧基底特征和属性白乃庙岛弧上志留纪岩浆岩从北到南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由正常岛弧岩浆作用向埃达克质岩浆作用转变,暗示从北向南地壳厚度和洋壳俯冲深度在不断加大,从而表明古亚洲洋应该向南俯冲于白乃庙岛弧之下。白乃庙岛弧早古生代岩浆岩源区显示新生地壳特征,且TDM2集中在1.0-1.8 Ga之间,表明白乃庙岛弧具有以中元古代新生地壳为特征的基底。四平黄岭地区~1.4 Ga花岗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为白乃庙岛弧存在中元古代基底提供了直接证据。该花岗质岩浆岩可能与劳伦-波罗的古陆具有亲缘性,为白乃庙岛弧的外来基底物质。根据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演化过程,中元古代期间(1.8-1.0 Ga)华北克拉通以伸展状态为主,在这一过程中其北缘可能有中元古代新生地壳垂向生长。在新元古代(~900 Ma)持续裂解过程中,部分古老地壳物质和中元古代新生地壳物质可能从华北克拉通北缘裂解出去成为相对独立的块体,但这一裂解过程并没有伴随大规模洋壳的形成。因此,白乃庙岛弧应该为日本型岛弧,其基底来源可能较为复杂,既有华北克拉通北缘裂解出去的古老地壳物质和中元古代新生地壳和,也有外来中元古代新生地壳物质加入。(4)华北板块和冈瓦纳超大陆的关系白乃庙岛弧上早古生代弧后沉积地层中具有1.2-0.6 Ga的碎屑锆石年龄峰值,华北板块缺乏上述时间段的岩浆活动,因此前人认为上述物源可能来自华北板块之外。通过前人地层学、古生物学和古地磁研究结果,本文认为华北板块早古生代期间位于东北冈瓦纳边缘,印度板块北部、澳大利亚板块、塔里木板块和中亚造山带中其他微陆块可能为华北板块弧后盆地提供了1.2-0.6 Ga的碎屑锆石。(5)早古生代晚期弧陆碰撞与泥盆纪造山后伸展白乃庙岛弧和华北克拉通北缘碰撞造山过程起始于~420 Ma,可能持续到~410Ma,温都尔庙洋内弧也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拼贴在白乃庙岛弧北侧。白云鄂博群尖山组石榴石白云母片岩中同构造白云母给出了412±3 Ma的40Ar-39Ar坪年龄,表明在华北克拉通内部也记录了此次碰撞造山事件。早泥盆世晚期进入造山后伸展阶段,白云鄂博群尖山组和侵入白云鄂博群中花岗岩的白云母40Ar-39Ar坪年龄在397-389 Ma之间,记录了此次伸展抬升的构造热事件。同时,在华北板块北缘发育有一条东西向的泥盆纪碱性岩浆岩带,根据泥盆纪碱性岩和构造热年代学记录呈带状的空间展布规律,本文认为俯冲板片断离为泥盆纪造山后伸展的动力学机制。
其他文献
随着无线通信的迅速发展,未来网络中数据速率需求爆炸式增长,以适应不断涌现的新型智能业务。超密集网络(Ultra-dense network,UDN)旨在特定区域内部署大量具有低功耗的接入点(Access point,AP),是实现未来网络无缝覆盖、高速通信、海量接入的关键技术之一。然而,随着网络中接入点的密集部署导致了不规则的小小区结构,也使得其覆盖区域的干扰分布更加复杂。为了实现更高速率、更低时
在当前全球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理念下,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绿色储能器件,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锂离子电池由于锂矿产资源匮乏、分布不均以及高昂的成本,在中国大规模储能领域的应用受到明显的限制。为开发新一代低成本储能器件,有机钾离子电池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相比于常规的无机材料在储钾时普遍存在的结构坍塌、稳定性差等问题,有机材料被证明可以稳定存储离子半径更大的钾离子,具有绿色环保、结构可设计以及性能可调控
伴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能源结构发生转变,可再生能源并网渗透率不断增加,新能源的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给电网的稳定性带来极大冲击,仅依靠传统手段来维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方式面临严峻挑战。需求侧负荷资源通过灵活聚合后参与系统优化调度,可以有效抑制新能源波动问题,然而传统负荷聚合方法没有充分考虑用户响应意愿差异,进而在调度过程中对用户用电体验造成一定程度影响,无法满足电网精细化管控需求。本文以海量柔
基于随机分布反馈的光纤随机激光器打破了人们对激光器的常规认知。其复杂的物理机制和开放腔结构为光纤激光器的基础研究和多维度调控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鉴于其无纵模、输出稳定、结构简单、转换效率高等特点,光纤随机激光器已经历了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从最初的单一形态向多样化拓展。从光谱演变、时域特性等理论基础的深入研究,到宽带可调谐、多波长、窄线宽、高功率、低噪声等多类型光源的实现,再到从近红外到可见光和中红外的
当今社会的发展还是主要依靠化石燃料,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能源结构的转变势在必行。氢气具有非常高的能量密度,而且燃烧产物是水,不会造成环境污染问题。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应用前景广阔,析氢反应(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HER)往往要克服高的反应势垒,需要合适的催化剂降低反应势垒,从而提高产氢效率。目前贵金属Pt仍然是最有效的HER催化剂,但受限于数量稀少且
分子筛由于具有可调控的酸性、较大的比表面积、较高的热/水热稳定性以及丰富的孔道结构,被广泛应用于吸附分离、离子交换、催化以及一些新兴领域。其中,钛硅分子筛titanium silicalite-1(TS-1)归属于MFI拓扑结构具有双十元环孔道,Beta分子筛归属于*BEA拓扑结构具有三维十二元环孔道,它们因其独特的孔道结构,在催化反应中展现出优异的择形性,是两种重要的工业催化剂。然而传统分子筛催
胶囊神经网络是近几年提出来的以向量为基本单元的新型神经网络模型,其特点是能够有效学习图像中实体之间的空间层级信息。深度胶囊神经网络则是胶囊模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新兴的深度学习模型,其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存在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包括:缺少适合深度结构的胶囊路由算法、缺少合理的网络架构、模型参数需求量过大、缺少有效的胶囊正则化方法等。为进一步推动深度胶囊神经网络的理论完善,本文针对上述这些
蛋白质是生物体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体的各种生命活动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生物体内,蛋白质需要与配体发生结合作用以实现其特定的功能,因此准确识别蛋白质与配体的结合位点对于理解蛋白质功能,探索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新型药物的设计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所使用的信息种类,蛋白质-配体结合位点预测研究可分为基于序列信息的预测方法和基于结构信息的预测方法。基于序列信息的预测方法仅使用从蛋白质序列中提取的序
簇毛麦属(Dasypyrum,原作Haynaldia),是小麦野生近缘属之一,包含二倍体一年生簇毛麦(D.villosum,基因组VV)、二倍体多年生簇毛麦(D.breviaristatum,基因组VbVb)和四倍体多年生簇毛麦(D.breviaristatum,基因组VbVbVbVb)三个物种。该属物种具有抗病、抗虫、耐寒、耐旱和高蛋白等优良性状,能够丰富日益狭窄的小麦育种基因库。其中,研究最为
星载雷达自上而下的观测不受地表条件的限制,其观测区域涵盖海洋、山地等其它探测方式难以覆盖的区域。已有的研究表明,星载雷达(TRMM连同GPM)回波强度数据经过了严格的定标,与地基雷达观测结果有良好的一致性,从1997年TRMM卫星发射成功迄今,已积累了超过20年的定标精确、覆盖范围广的观测数据。星载雷达为其覆盖范围内的地基雷达提供了良好的比对参照数据,因此充分利用星载雷达的观测特点,发挥其观测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