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和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为试验对象,研究饲料中不同牛磺酸水平对不同饲喂期尼罗罗非鱼和斜带石斑鱼的生长性能、血浆游离氨基酸含量、组织牛磺酸含量和牛磺酸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饲料中不同牛磺酸水平对尼罗罗非鱼和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的影响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分别配制牛磺酸含量为0.0%(DT1)、0.4%(DT2)、0.8%(DT3)和1.2%(DT4)的尼罗罗非鱼试验饲料及牛磺酸含量为0.0%(DG1)、0.5%(DG2)、1.0%(DG3)和1.5%(DG4)的斜带石斑鱼试验饲料。罗非鱼和石斑鱼各取400尾,都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4个水族箱(体积为120 L),每箱25尾鱼(罗非鱼初始体重为4.25 g,石斑鱼初始体重为13.85 g)。每种鱼的每个处理组投喂一种试验料,每天投喂2次,每次至表观饱食。分别在饲喂的第28 d、56 d和84 d称重、取样,养殖期间,水温为27℃。结果:(1)罗非鱼:饲喂至28 d时,试验鱼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以DT3组为最高,DT4组开始下降,但差异不显著(P>0.05);在饲喂至56 d时,试验鱼增重率、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随饲料牛磺酸水平的变化趋势与28 d时的类似,以DT3组为最高,且均显著高于其他组试验鱼(P<0.05);饲喂至84 d时,试验鱼末均重、增重率、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的变化趋势与56 d时的一致(P<0.05);在每个不同饲喂期,DT1组试验鱼肝体比和脏体比均显著低于DT2、DT3、DT4组(P<0.05),而饲料效率、肥满度和存活率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饲喂至84 d时,DT2、DT3、DT4组鱼体水分含量显著高于,而鱼体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则显著低于DT1组(P<0.05),鱼体粗灰分含量不受饲料牛磺酸水平的影响(P>0.05)。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罗非鱼三个饲喂期的牛磺酸需要量为0.72%、0.68%、0.64%。(2)石斑鱼:28 d时,与对照组相比,试验鱼末均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逐渐升高,DG4组降低,DG3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饲料效率和摄食率均显著升高(P>0.05);56 d时,随着饲料牛磺酸水平的增加,试验鱼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升高,DG3组显著高于其他组试验鱼(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鱼摄食率和饲料效率均显著升高(P<0.05);84 d时,随着饲料牛磺酸水平的增加,试验鱼增重率、摄食率、饲料效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三个饲喂期试验组鱼肝体比和脏体比均显著降低(P<0.05),而肥满度和存活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牛磺酸添加组鱼水分含量升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鱼体粗蛋白质含量显著升高(P<0.05),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各试验组鱼粗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石斑鱼三个饲喂期的牛磺酸需要量为1.20%、1.08%、1.00%。这说明饲料中添加牛磺酸会影响罗非鱼和石斑鱼的生长性能,且随着鱼体年龄的增长,两种鱼对牛磺酸的需要量降低。2.饲料中牛磺酸水平对不同饲喂期尼罗罗非鱼和斜带石斑鱼血浆游离氨基酸含量及组织牛磺酸含量的影响测定完生长指标和形态参数的6尾鱼用于血浆、肝脏、肌肉和肠道中游离氨基酸和牛磺酸含量的测定。结果:在饲喂的28 d、56 d和84 d时,罗非鱼和石斑鱼血浆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均随饲料中牛磺酸水平的升高呈下降的趋势,且添加牛磺酸组血浆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浆游离氨基酸的含量(P<0.05),两种鱼的血浆游离氨基酸含量随着饲喂天数增加而升高;罗非鱼与石斑鱼肝脏、肌肉和肠道中牛磺酸含量随饲料中牛磺酸水平的升高而增加(P<0.05),且随着饲喂天数的增加而增加,添加牛磺酸组鱼肝脏、肌肉和肠道牛磺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了饲料中添加牛磺酸水平能够显著影响罗非鱼和石斑鱼血浆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且饲料牛磺酸水平和饲喂天数对牛磺酸在鱼体组织中的蓄积具有正向作用。3.饲料中牛磺酸水平对不同饲喂期尼罗罗非鱼和斜带石斑鱼体内牛磺酸合成代谢关键酶CSAD和CDO活性的影响测定完生长指标和形态参数的6尾鱼用于血浆、肝脏、肌肉和肠道中半胱亚磺酸脱羧酶(CSAD)和半胱胺双加氧酶(CDO)活性。结果:随着饲料牛磺酸水平的升高,罗非鱼和石斑鱼肝脏、肠道、肌肉和血浆中的CSAD和CDO活性呈下降趋势,且添加牛磺酸组鱼肝脏、肠道、肌肉和血浆中的CSAD和CDO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罗非鱼和石斑鱼组织中的CSAD和CDO活性随饲喂天数的增加而增强。这说明饲料中添加牛磺酸能够显著的影响罗非鱼和石斑鱼组织中CSAD和CDO活性,增强机体合成牛磺酸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