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机器视觉与黄板诱导的有翅昆虫统计识别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l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害虫的快速、准确统计识别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基础。传统的害虫检测主要依靠植保专家通过肉眼进行人工统计与识别,存在主观性、模糊性且费时费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将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技术应用到害虫的识别中,并建立害虫识别系统,提高了识别准确率和工作效率。  课题以在田间和大棚采集到的典型有翅昆虫作为研究对象,以黄板和树莓派摄像头构建图像采集系统,以树莓派作为开发平台,完成有翅昆虫统计识别系统的搭建。首先,为了有效区分采集图像上的目标与排泄物、水珠和泥点等杂质,论文对比研究了基于连通区域标记和基于深度学习网络YOLO的有翅昆虫检测与计数方法。然后,研究了传统模式识别技术和基于深度学习网络的识别技术。在对传统模式识别方法的研究中,提取有翅昆虫的颜色、形状、纹理等全局特征和HOG局部特征;根据提取的特征,分别用SVM和BP神经网络对指定种类的有翅昆虫构建分类器并进行分类识别,并探讨了基于多元特征组合的分类器的分类识别率。在对深度学习网络的研究中,分析了基于YOLO深度学习网络的识别技术。最后,完成树莓派开发环境的搭建,运用Python、OpenCV和Darknet完成了统计识别系统;以在花卉种植基地和草莓大棚采集到的黄板图像作为测试图片,以人工识别的种类和数量作为标准,对系统的性能进行了测试。  实验结果表明,与连通区域标记方法相比,YOLO深度学习网络的计数准确率更高,抗干扰能力更强。对于分类结果,由于用于训练的样本数量不够,YOLO的分类准确率不高;SVM分类器在运算速度和分类准确率上均优于BP神经网络;颜色、纹理、形状和局部特征等单一特征不能很好的区分有翅昆虫,全局特征结合局部特征对分类准确率有一定的提高,但是计算速度明显变慢。因此,论文选择了基于 YOLO深度学习网络的计数方法与基于全局特征的 SVM分类器实现论文的统计识别系统。系统对测试图片的计数平均正确率为93.45%,分类平均正确率为92.24%,基本达到了论文的设计要求。本论文研究结果为基于机器视觉的害虫统计识别技术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微波通信和光纤通信的迅速发展。微波通信能够在任意方向上发射、易于构建或重构、能实现与移动和手提设备的互联、传输成本低(通过大气传输)、频率利用率高;它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微波传输介质长距离传输时,高频微波具有很大的损耗,导致使用频率的高频扩展受限。微波光子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能实现微波和光波之间的转换。微波可以提供低成本可移动无线连接方式,光纤提供低损耗宽带连接和抗电磁干扰特性。
网络系统的安全性是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任务,主要策略是屏蔽对各种网络设备未经授权的访问。服务器作为网络中的重要设备,其包括Web服务器,文件服务器,邮件服务器,代理服务器等。确
目前,我国卫星事业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对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无法进行维修,因此在卫星的研制和制造的各个阶段,都需要通过各种测试来确保设计的正确性以及设备的性能。卫星地面检
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多部列车在封闭的轨道内运行,列车之间的间隔时间很短,必须有一个高效可靠的调度系统来保证列车安全高效地运营。具有强大调度功能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
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的发生几率是很高的,目前有很多的故障定位方法,但是都不能很好的解决故障定位的问题。本文介绍了一种相位法故障定位系统,主要对于系统中的通信系统做了深入研究。采用了无线自组网技术和Zigbee技术,不需要固定的基础设施,组网快速方便,通信灵活可靠。在配电网上安装无线节点,架构无线网络,实现了实时在线监控。本文主要介绍了无线自组织网络和Zigbee技术,并对其协议栈做了相应的介绍;对于
随着IPv6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应用范围的广泛延伸,其对IP信息安全提出了许多需求,如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和信息认证等。但是,传统的IPSec协议栈体积庞大,而传感器
在3GPP LTE系统中,下行控制信道PDCCH处于一个中心支配位置,它的接收成功与否和接收的复杂度能直接影响到LTE系统的总体性能,因此下行控制信道的研究对于LTE通信系统至关重要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软件应用对于各行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资源。但是,软件应用的本机安装存在不易管理、耗费成本高的弊端。远程应用平台基于SBC(Server-based Computing,服务
在实际环境中,语音信号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周围噪声环境的干扰,尽可能从带噪语音信号中恢复原始语音信号,提高语音质量和改善语音可懂度是语音增强的主要目的。语音增强方法种类很
采用中继节点进行协作中继传输,可有效扩大系统的覆盖范围,提高系统容量。然而传统的协作中继通常采用单向中继,通信的带宽利用率不高。为此引入双向中继技术,在节点之间进行双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