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的问题 康德的回答——重思康德先验伦理学的动机和后果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vy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界一般认为,康德伦理学是先验的和高度形式化的,其动机是出于构造一个先验哲学的完整体系的需要,就是把人的超感性存在(即本体)从知识领域推广到道德领域,使其实在性得到证实。然而,仅仅从理论的理由来解释康德伦理学的动机是不够的,因为它关乎世道变迁中的人心变迁,纯理论的解读很难理解其中所包含的社会政治意义。在此问题上,如果断言像康德那样的深邃智慧没有任何现实感,那肯定是贬低了康德。康德是一位先验哲学家,但他首先是一位启蒙时代的哲学家。思想史的仔细考察告诉我们,康德构造伦理学的首要动机是为了回应卢梭对现代性的激烈批判,卢梭关于“公”和“资产者”的开创性问题直接引发了康德的伦理学研究,在卢梭的冲击下,康德感到必须为他所在的启蒙时代做出辩护。为此,康德伦理学第一次无矛盾地表达出启蒙的核心价值观:善并非自然,它是理性的产物,而理性则要取法于普遍性,人借助于普遍性摆脱了自然的监护,从而真正成为了自己的主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康德赞扬启蒙是社会和道德的进步。
   就构建先验道德学说的本意而言,康德是希望通过阐明自然赋予人类的目标,确立真正的人道尊严即理性的普遍性,以摆脱资产者狭隘、卑下的自私动机,从而回应卢梭对启蒙的诽难,重新为现代社会构筑道义基础。在康德看来,先验道德学说所要实现的是这样一种思想方式——这种思想方式可以把粗糙的辨别道德的自然禀赋转化为确切的实践原则,“从而把那种病态的组成了的社会的一致性终于转化为一个道德的整体。”毋庸置疑,康德构建先验道德学说的意图本身就包含一种超越道德的内在性、向社会行动领域延伸的要求。适应于这种要求,先验的伦理学就必然会扩展为一种先验的法权学说。
   另一方面,经历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暴乱无序,也使康德进一步认识到依靠先验原则确立公共安全秩序的重要性,康德关于法权学说的主要著作都是在这一阶段写作和出版的。但是需要注意,由于康德伦理学的空洞性,这种扩展注定是不能成功的;形式化的道德最终导致的是一个相反的“法理”、政治后果。因为道德作为空洞的形式同一性(为义务而义务)不能设定一个行为的内容,并且行动的不涉及准则的方面在道德上是无关紧要的,实践理性在向外扩展自身时所能依靠的只能是一个公设:“把我的任性的每一个对象都当作客观上可能的‘我的’和‘你的’来看待和对”。不难看出,这条公设导向的必然是以财产权利为范式的法权体系。在这种法权体系中,理性的普遍性被重新物化,人与人的关系被思考为只不过是占有及占有的派生关系。因此真正说来国家的公民只能是资产所有者,而国家只不过是资产者个人私利的中介物。
   由此,康德伦理学的形式性、空洞性的“法理”(政治)后果就暴露出来了:尽管它在纯粹道德领域中激烈的反对资产者的卑下利益和自爱原则,它向现实领域的扩展却为资产者的利益提供了有力辩护。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指出康德的形式伦理学最终没能超越资产阶级市民社会。
其他文献
本文依据国外和国内对语境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先对语境的定义以及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着重分析了文本中出现的“歧义词”和“多义词”,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适用于解决语义歧义问题的语境所应该具备的条件。  之后本文提出了给语境赋值并计算来解决语义歧义这一构想,其中包括了语境词、权值、影响度等概念和一些计算方法,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解决文本歧义问题,可以更好地利于读者来理解与排除
学位
西方隐喻理论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提出隐喻概念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并且是作为修辞学的概念提出来。本文第一章首先介绍了当前比较流行的关于隐喻的几种定义,然后讨论了隐喻概念的产生背景。随后,介绍了西方隐喻理论发展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突出了隐喻理论是如何从修辞学逐步转向认知科学的过程,并且指出人们在研究隐喻理论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语用、语境因素对理解隐喻的重要影响。在第二章中,本文首先从“是”
学位
近年来,国内已经存在一定数量关于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从而有力地推进了关于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存在的“第二个萨特”的理论研究,但是整体说来仍存在某些不足。对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尤其是厘清该理论到底在何种程度上继承和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就显得尤为必要。  文章分为五个部分:“导论”部分扼要介绍了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流派的大致状况,概述国内外学界对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
学位
生与死是人类自身必然要面对的大事件,对生与死的思考,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哲学、宗教都无法回避。《庄子疏》作为成玄英的主要著作,完整地展现了作者的生死观。既发展了修心的理论,又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修身的思想;既有对佛教思想的借鉴与吸收,也有对道家道教理论的坚守与革新;既有境界地追求,又有对现实生活方式的理性探索。构成了其鲜明特点。  成玄英生死观的理论框架主要从“道”和“人”这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展开。  
学位
四分说属于今唯识学的唯识说。构成四分说的四个成份分别是:相分、见分、自证分与证自证分。四分说这个结构,不仅说明凡夫的认识活动,同样说明凡夫认识活动存续的存在基础。  凡夫指的是,四分说作为唯识说的一种,是与凡夫的境界相匹配的。四分只存在于凡夫的世界之中,证道位圣者的境界中的心并无四分。  唯识说起源于“三界唯心”的提示。随着唯识理论结构化的发展,出现了相分与见分的对举,是为影像门唯识;而随着陈那将
学位
关于汉魏之际的思想转型,民国以来的研究主要围绕“如何理解魏晋玄学”展开,或按思想的主要创建概括为经学向玄学的转型,或按其时思想的气质风貌概括为朴茂之学向超脱之学的转型,或按其时思想对世界根本见解的不同概括为气化宇宙论向玄学本体论的转型。很多成果已属定论。  本文所欲探讨“思想转型是如何发生的”,主要关注经学遇到困境后诸子学复兴的思想演变过程。本文认为,第一:所谓思想转型意味着一种思想型态向另一种思
学位
本文的主要工作是基于更新框架来构造祈使句的形式语义,给出有效性概念,来刻画涉及到祈使句的有效推理形式。  祈使句的意义是力结构上的更新函项。力结构描述了主体所受祈使力的状态。力结构对应自由选择,其是主体完成力结构的方式。两个力结构相容当且仅当无论主体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完成一个力结构,都可以找到一种方式来完成另外一个力结构。祈使句对应力结构。说一个祈使句的结果是之前的力结构与这个祈使句对应的力结构的合
学位
自由是康德哲学的核心概念,是贯穿康德哲学的一条主线。可以说,康德哲学就是自由哲学。国内外关于康德自由概念的研究相当广泛,并取得富有价值和启发的研究成果,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学理上的基础。但是,当前关于康德自由概念的研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我们有必要将康德自由概念放在其整个哲学体系中,全面考察康德是如何展开对自由的捍卫和辩护。  康德捍卫和辩护的自由作为形而上学概念,首先是一个不可定义、不可理
学位
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注重和谐,和谐思想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仍然深深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和谐”是中华民族孜孜不倦的追求,“和谐思想”则是在这种追求中折射出的精神反思。因此,梳理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基本内容、分析和研究其中所蕴涵的积极合理的思想内核,对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当今世界和平、发展与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共分六章。第
学位
康德哲学批判地考察了知识、道德、信仰等几个重要方面,由此形成关于科学知识和理念本体的思想。这里我们需要注意,他对宗教问题的讨论也是其批判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由此构成了在康德整个哲学构架中具有一个体系性意义的道德神学。而要构筑道德神学,康德首先要对传统的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进行批驳,由此清除宗教哲学的旧的知识论基础。但毕竟康德用意并未停留于此,而是要在批判传统神学、清除宗教的不合理的知识论基础的前提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