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汇率超调理论是现代开放宏观经济学中分析货币政策和汇率波动关系的基本分析框架之一,该理论认为,在受到货币政策冲击后,名义汇率的短期反应会超过其长期均衡值,并且最大反应值应该发生在当期。然而,在大量基于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的实证研究中都发现了与汇率超调理论不一致的“滞后超调之谜”,这些研究发现:虽然名义汇率会发生超调现象,但是这种超调并不是在当期发生的,名义汇率表现出一种“驼峰式”的反应。近年来,部分研究表明,由于“维度诅咒”,SVAR模型中最多只能包含十多个变量,因此基于SVAR的实证研究存在严重的遗漏变量问题,可能导致研究结论出现较大的误差。本文基于这一视角,采用了结构动态因子模型(SDFM)来重新探究了“滞后超调之谜”,该模型可以纳入更多的变量,从而避免遗漏变量问题。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导论,包括本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第一章,阐述了汇率超调理论基本思想和汇率超调理论的演进。第二章,介绍了结构动态因子模型,包括结构动态因子模型的设定、估计和识别、因子个数的确定以及该模型的优势。第三章,实证研究,基于我国73维宏观经济变量,使用结构动态因子模型对“滞后超调之谜”进行了再探究。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总结了全文的结论,并且根据结论提出了两点政策建议:一是在实施货币政策之后马上采取对冲措施防止名义汇率的异常波动,二是在汇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应该保有必要的汇率稳定化工具。本文的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结构动态因子模型较好地模拟和还原了宏观经济的运行,而且在传统SVAR分析框架下出现的“滞后超调之谜”和“价格之谜”在结构动态因子模型中都消失了,同时名义汇率和价格在受到紧缩性货币政策冲击后重新达到新的长期均衡的时间是一致的。这表明我国名义汇率的短期波动特征与经典的汇率超调理论是一致的本文的创新在于:第一,结论的创新,经验地证明了在我国存在的汇率超调现象,但是不存在“滞后超调之谜”,这一结论与基于SVAR模型的研究完全不同;第二,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本文使用结构动态因子模型来研究“滞后超调之谜”,该模型与传统研究中使用的SVAR相比,更加符合现实,能够帮助我们得到更加准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