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BODIPY与PC-RGD自组装纳米粒子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644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恶性肿瘤的诊疗领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准确探测活体内的肿瘤组织,并将其消灭,成为了该领域的研究目标。氟硼类荧光染料(BODIPY)因其易修饰等优点被广泛用于肿瘤诊断。同时,其独特的光学特性可通过光治疗等方式有效消灭肿瘤细胞。但是,目前大多数BODIPY分子波长达不到近红外区域,同时缺乏足够的水溶性与生物相容性,在生物体中难以得到良好地运用。为解决上述问题,本论文设计并合成了6种新型BODIPY分子,并通过与DSPE-PEG2000-MAL-RGD(PC-RGD)自组装形成纳米粒子,用以提高其水溶性、生物相容性以及靶向性,并对其在光动力学、光热力学方面进行评价:(1)以2,4-二甲基吡咯为原料合成氟硼二吡咯化合物核心骨架(BODIPY母核),将3种经修饰的小分子原料与BODIPY母核进行Knoevenagel缩合反应,将供电基团引入到BODIPY的3,5位,得到6个荧光发射波长范围在近红外区的新型BODIPY分子结构,其最大荧光波长分别可达650、685、750、775、850 nm。(2)将两端分别连有磷脂与马来酰亚胺的聚乙二醇长链(DSPE-PEG2000-MAL)与带有巯基的靶向基团RGD连接形成两亲性化合物(PC-RGD)。PC-RGD与BODIPY自组装形成纳米粒子,使之具有靶向性,并改善BODIPY的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通过荧光、紫外、SEM、TEM等对其性质进行测试并对包覆效果进行对比,证明BODIPY被聚合物成功包覆;自组装后,纳米粒子粒径在100 nm左右,形貌规整均一,可实现对细胞的荧光成像;通过细胞毒性实验证明所制备材料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具有较低的毒性;流式实验和共聚焦实验显示靶向基团RGD能明显增强材料的主动靶向性。(3)对六种BODIPY-PC-RGD进行针对肿瘤细胞的光动力和光热治疗能力测试,效率分别为43%和25%,证实碘元素是提高光治疗效率的主要因素。本课题通过实验证明了共轭程度对分子光学性能的影响,而碘元素的引入是提高光动力和光热治疗效率的主要原因。这为BODIPY及其衍生物应用于肿瘤诊疗一体化过程中提供了新思路。
其他文献
利用资料同化的方法提取观测资料的有效信息是提高天气系统预报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背景场误差协方差信息在资料同化中起着关键作用,背景场误差协方差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同化
切顶卸压沿空留巷作为无煤柱开采工艺的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由于巷道服务周期较长,围岩变形破坏严重,特别在切顶留巷阶段巷道围岩变形破坏愈发明显。本文综合应用理论分析推导、室内相似试验、数值模拟计算和现场矿压位移监测等多种研究手段和方法,建立了切顶卸压沿空留巷过程中顶板结构运动力学模型,系统阐述了切顶留巷采场覆岩结构运移规律及留巷围岩变形破坏特征,揭示了沿空切顶成巷围岩变形演化特征,提出了切
根系是植物和土壤物质交换和能量流转的动态界面,但由于土壤不透明属性的限制使其难以直接观察与测量分析。电容法作为一种快速无损的根系原位观测方法促进了根系研究的进一
面对生机勃勃而又懵懂迷茫的高中学生群体,原有的管理理念和教学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现代教育管理的要求。因此,作为班级管理者的班主任必须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利用NCEP/NCAR(N1T)、NCEP/DOE(N2T)、ERA-Interim(ET)、JRA-25(JT)四种再分析资料集和中国194站观测资料集中1979-2012年冬季最低气温(WTMIN)逐月资料,运用经验正交分解、线
2020年是中国政治学会成立40周年。在"庆祝中国政治学会成立40周年暨全过程民主理论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围绕中国政治学40年发展历程与全过程民主进行了深入研讨。会议认为,政
变分同化和集合卡尔曼滤波已成为当今资料同化的两大主流方向。随着变分和集合卡尔曼滤波方法的优缺点被广泛讨论,吸收二者优点的集合—变分混合(Hybrid)同化成为资料同化的
上个世纪50到60年代,大提琴在中国开始了民族本土化创作的热潮。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开始基于我国音乐文化,借鉴西方作曲技术理念,创作我国本土的大提琴民族作品。王连
随机时滞微分方程的解析解一般难以求得,因此数值方法成为研究随机时滞微分方程解的行为的主要工具之一。龙格库塔(Runge-Kutta)方法是求解随机微分方程的主要方法之一,但迄
当前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利用互联网实施犯罪的行为日益增多,尤其近年来不断出现网络造谣生事等事件,严重影响了网络空间环境与社会秩序的稳定。2013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出台《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首次将辱骂、恐吓型与编造、散布虚假信息型两类网络寻衅滋事行为纳入刑法规制范畴,为惩罚相关行为提供了裁判依据,但因其规定较为模糊以及司法适用中的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