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传统街道风貌文化旅游适应性更新设计研究——以贵州省榕江县古州镇石板街风貌更新设计为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zy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升,物质资料的满足使得人们对于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精神需求,文化旅游的热潮在中国大地上逐渐兴起。随着城市居民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不断下降,人们愈来愈渴望宁静自然的生活,旅游目的地开始由大城市逐步向乡村及中小城镇转移。传统街道作为小城镇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是城镇居民居住生活的空间场所,更是城镇文化与社会发展的物质载体,承载着小城镇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和地域风貌特征,发展文化旅游具有先天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在适应文化旅游的需求下,怎样延续城镇风貌、传承地域文化,怎样平衡小城镇传统街道的保护与利用,找到合适的更新方式,在保护传统街道自身价值的同时,寻求更好的发展成为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文化旅游为切入点研究小城镇传统街道风貌的更新设计,在充分认识小城镇传统街道与文化旅游的关联性基础上,通过引入适应观的概念,构建了小城镇传统街道风貌适应性更新设计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文化旅游发展的小城镇传统街道风貌在整体风貌、空间风貌、建筑风貌与环境风貌等四个方面的更新优化策略,并将之运用于贵州省榕江县古州镇石板街风貌更新设计实践。本文的研究对合理利用传统街道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小城镇传统街道风貌更新设计实践具有一定指导和借鉴意义。  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论文的绪论,包括第一章。在简要阐明论文选题背景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的核心问题:小城镇传统街道风貌更新如何适应文化旅游发展需求?随后,明确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与研究对象,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分析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对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框架进行梳理,为论文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是论文的理论分析,包括第二章。通过对小城镇作为文化旅游目的地特性的分析和小城镇传统街道的特质及旅游价值的分析,结合国内外小城镇传统街道相关实践案例,论证了小城镇传统街道风貌进行文化旅游适应性更新的可行性。第三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包括第三章、第四章。第三章引入适应性理论,明晰了适应性更新的目标、原则、要素构成以及方法,试图构建适应文化旅游发展的小城镇传统街道更新的方法体系。第四章在更新方法的指导下,提出了适应文化旅游发展的小城镇传统街道风貌更新设计策略。第四部分是论文的实践论证,包括第五章。以贵州省榕江县古州镇石板街风貌更新设计为例,对论文所提出的适应性更新策略进行实际运用。第五部分是论文的结语部分,包括第六章。以结语的形式总结了本文的观点,提出论文在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并且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近年来,伴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提出了以环境友好、人的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标志着城镇化水平进入了中高水平的新阶段。兼具城市和
居住是城市最为根本的功能之一,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曾演化出各式各样的居住空间建设模式。封闭式居住区是我国目前最为普遍的居住区建设模式,一方面为了满足住房需求,新的封闭
从形成、到发展、到衰败、到再发展……这是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过程。然而,过去近30年来,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快速推进的社会背景下,简单粗
山地是我国普遍存在的宏观环境基底,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决定了山地城市具有丰富的空间形态。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对山地区域特殊性认识不足,导致
学位
在国际主义浪潮的席卷下,单一的风格使得建筑逐渐失去了特有的场所精神,也剥夺了人们对建筑多层次的情感诉求。在此背景下回归建筑本质的呼声变得愈发强烈,现象学由此进入了建筑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变革,城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产生与发展。城郊乡村转型是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产物,其中有一部分乡村表现出从传统农业向休闲旅游服务的转型
学位
我国自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开始至今,在开发、保护、更新过程中出现了各个层次的问题,由最开始单纯的保护策略研究发展到动态保护研究和现今的整体聚落保护研究,都具有很大的争
近年来,随着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大力开展,教学科研楼的建设愈加备受关注。科学研究作为教学科研楼中的主要行为,越来越需要依靠团队的合作。以往个人的研究模式已经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