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销员之死》——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完美结合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ga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瑟米勒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剧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之一《推销员之死》于1949年在纽约首演成功后,震惊了整个美国戏剧界。同时也在国内外评论界引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从1984年至2005年,国内各类期刊上共发表近50篇有关阿瑟米勒和《推销员之死》的论文。而这些论文多局限于《推销员之死》中所体现出的美国梦的破灭以及阿瑟米勒的现代悲剧观的研究,鲜有的几篇从表现技巧角度探讨《推销员之死》的文章,也大多把焦点集中在某些表现主义手法上,如梦幻,意识流和一些舞台的辅助手段上,并没有系统而又全面地分析戏剧中的表现主义手法。而且在笔者所调研的文章中没有一篇全面地分析阿瑟米勒是如何将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本文试图从现实主义戏剧和表现主义戏剧的特点分析作品,从而在作品的整体结构,人物的刻画,舞台设计和语言使用上寻求理论支撑,进一步证明《推销员之死》是一出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完美结合的戏剧。 首先,本文详细阐述阿瑟米勒如何在结构上将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结合在一起。一方面,这部戏剧的结构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第一,它的情节统一,结构完整。第二,结构上包含传统戏剧的四大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而且,此剧中融合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突转”与“发现”。另一方面,主人公威利的思维特点决定了此剧除了以外部事件发展构成的外部结构外,还存在以回忆往事为灵魂的内部情感结构。外部情节引发人物心理活动,人物心理导致人物动作,动作推动情节发展。两条线索相辅相成,共同构筑全剧。 其次,本文阐述阿瑟米勒如何在人物刻画上将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结合在一起。在剧中,阿瑟米勒刻画了美国现实社会中的一个为了自己和孩子将一生奉献给美国梦的小人物。然而,阿瑟米勒并没有局限于对主人公威利客观现实的描写。他通过威利的六次心理活动外化将威利一生各个时期的主要生活形象直接地展示给观众,即以表现主义的手法深刻揭示了威利作为一个被现代美国生活挤压至精神崩溃的小人物的典型心理特征。 接着本文讨论的是阿瑟米勒如何在舞台设计上将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结合在一起。在某种意义上,舞台上所用的都是实物道具和布景。同时,阿瑟米勒熟练地采用了表现主义的技巧,如变化的主题音乐和复杂的灯光,将现实和梦想、过去和未来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同样,本文还探讨了阿瑟米勒如何在语言上将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结合在一起。首先,舞台上所使用的语言都是日常普通用语。但是为了揭露威利脑海中另一个世界,阿瑟米勒同样采用了可以表现威利思维过程和梦幻的一种语言。因此,威利的语言有时是恍如梦呓般的,有时是狂热而亢奋的。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阿瑟米勒在剧中应用的另一重要的表现主义技巧-象征。 总之,在《推销员之死》中,一方面,阿瑟米勒用现实主义写实的手法对剧中人物和他们的生活进行了准确而又生动的描写;另一方面他又使用表现主义者常用的手段如意识流和象征,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烘托作品的主题。因此,《推销员之死》是一出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完美结合的戏剧。
其他文献
萨尔曼.拉什迪是当代英国文坛上的领军人物,被称为“后殖民文学教父”。《午夜之子》是他花费五年时间写成的一部波澜壮阔,无所不包的长篇巨著,曾两度获得英国文学的最高奖项—
五山时期为日本汉文学发展的三大巅峰期之一,也是汉文学在日本发展最活跃最繁荣的时期。日僧义堂周信,汉文学造诣颇深,是日本五山文学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与绝海中津并称日本五
朝鲜高宗于1881年派领选使金允植带领朝鲜学徒、工匠到天津机器局学习近代工业制造技术,并在此期间与李鸿章等清朝官员多次笔谈。在李鸿章的帮助下朝鲜成功与美国等欧美国家缔
期刊
期刊
Brassinosteroids(BRs) are a class of plant-specific steroidal hormones that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multiple biological processes. In this paper, a classic rice
期刊
期刊
本文对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表达方式的翻译及其文化补偿进行了研究。文章认为,在当今各民族交流空前频繁的时代背景下,文学翻译传递的不仅仅再是文学作品的内容及原作者想要表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