脲酶驱动不同晶型碳酸钙微纳米颗粒的制备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wk3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氏芽孢杆菌(Sporosarcina pasteurii)是自然界中产脲酶能力较高的微生物,可分解尿素产生碳酸根,与环境中钙离子反应生成CaCO3沉淀,这项技术已经被广泛应运于岩土工程领域,如生物水泥、建筑物和文物的修复、砂土的固化等。虽然目前对于这种方法的工程应用研究有很多,但是利用脲酶水解尿素制备微纳米CaCO3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通过研究S.pasteurii的菌体生长特性和所产脲酶的酶学性质,利用脲酶来制备不同晶形碳酸钙微纳米颗粒,为碳酸钙微纳米颗粒的制备提供一种新的思路。首先,利用5 L发酵罐探究了发酵方式和发酵条件对S.pasteurii的影响。发酵24 h,批式补料发酵菌体浓度达到了批式发酵菌体浓度的2.2倍,脲酶活性达到了1.7倍。探究温度和通气对菌体生长的影响发现,S.pasteurii的最适温度是30℃,提高通气量可以促进菌体的生长。利用廉价原料玉米浆干粉和糖蜜,采用正交试验优化S.pasteurii的培养基,得到最优水平为:玉米浆干粉为5 g/L,糖蜜为5 g/L,尿素为15 g/L,硫酸铵为10 g/L。最优组合培养S.pasteurii的脲酶活性为1.67±0.02 mmol/L/min,并通过实验得到验证。优化后的培养基与文献报道中的培养基进行成本比对,优化培养基成本仅有898元/吨,这有利于S.pasteurii在工程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其次,对脲酶的酶学性质进行研究,考察温度、pH、金属离子对其产生的影响。脲酶的最适温度为50℃,最适pH为7。热稳定性的研究表明,20℃下保存的脲酶活性与在4℃条件下保持的脲酶活性表现一致。而在高温条件50℃下,脲酶的稳定性表现较差。对脲酶在碱性条件下的稳定性进行探究,发现pH为8和9的时候,脲酶酸碱稳定性较好,pH为10的时候稳定性较差。金属离子Ca2+、Fe2+、Ni2+、Mg2+、Cu2+均对脲酶活性表现出抑制作用,其中Ca2+对脲酶活性的抑制作用较弱,Cu2+对脲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最强。最后,利用S.pasteurii产生的脲酶水解尿素,与氯化钙反应获得碳酸钙晶体,不同形式的脲酶溶液对碳酸钙晶型有显著影响。用发酵液上清液中的脲酶催化,可以获得由纳米级球霰石自组装成的介孔空心微米纯球霰石;用菌体中的脲酶催化可获得100%的方解石。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细胞破碎后的粗脲酶溶液获得的椭圆形碳酸钙受到富含羟基物质的影响。进一步探究了反应物加入顺序、温度、脲酶活性和反应物浓度对球霰石的影响。与化学法(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获得的CaCO3相比较,脲酶催化获得的纯球霰石在水溶液中可保存较长时间(7天)。利用脲酶分解尿素得到的OH-、CO32-,之后与FeCl2和Ca Cl2反应成功获得磁性复合球霰石,这对于碳酸钙作药物载体通过体外磁场操控到达特定部位的研究有很大意义。
其他文献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是一种高性能热固性聚合物,具有优异的高比强度、高比模量、耐高温、耐辐射、耐腐蚀和易加工等优异的特性,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机械、电子等领域。近年来,碳纳米管以良好的力学、导电、热学性能等引起研究人员的极大关注,将其添加到高分子树脂中可以形成性能更为优异的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然而,纯碳纳米管与聚合物基体之间主要通过微弱的范德华力作用,界面作用力较弱,难以形成有效的载荷传递。因此,碳纳
利用大规模能量存储系统是解决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间歇性问题的有效手段,与锂离子电池相比,钠离子电池因其丰富的储量具有价格优势。随着正极材料的研究日渐成熟,开发性能相匹配的负极材料是钠离子电池商业化应用的关键。钠离子较大的直径阻碍了传统碳材料的插层储钠过程,而巨大的体积膨胀大大降低了金属材料的循环寿命。在众多的负极材料中,金属与碳的复合材料兼具着高容量和高循环稳定性的优点,表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选
有机太阳能电池以其轻薄、柔性可折叠、半透明等独特优势在近几年得到迅速发展,尤其在便携式电源和建筑设计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对于小分子材料来说,由于其较高的设计灵活性、易于修饰和分离提纯且重复性好等优势,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因而人们主要致力于设计新型小分子光伏材料来实现优异的器件光伏性能。本文采用了4种设计方法,分别为端基修饰、氟原子的取代、侧链调控和延长共轭骨架,成功设计并合成了8种新型的小分
任何一种新型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必然要依赖于越来越多的应用需求,现代社会人们对于车辆的节能减排,飞机、汽车的出行安全,可穿戴设备、运动装备的轻便性等等需求愈发提高,传统的轻量化金属难以同时满足高可靠性和低密度的要求,碳纤维复合材料应运而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受益于其特有的相对于传统金属材料的高强度、低密度、高可靠性的优点,在航空航天、军事装备、汽车制造等等领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和应用。复合材料的固化成型过
碳纤维因具有高强度、高模量、低密度以及良好导电性等优异的性能使得其结构复合材料能够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和国防军事领域,具有承载和轻量化的作用,但碳纤维的介电常数较高,与自由空间的阻抗不匹配对电磁波产生反射强烈,因而需要进行改性并对其介电性能进行研究。本文分别采用溶胶凝胶法和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了SiO2和SiC改性涂层,通过树脂浸渍固化碳化法制备了C/C复合材料,由于碳基体的高导电性导致对电磁波的高
文章主要介绍一种高空大悬挑装配式可拆卸周转模板支撑体系,该施工工艺成功解决了高空大悬挑混凝土结构承重模板支撑体系的搭拆问题,相比型钢悬挑梁支撑架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FGH4096粉末高温合金是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研发的用于制作高性能航空发动机高温部件的关键材料。由于其在700℃下具有较低的裂纹扩展速率、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以及良好的抗疲劳、长寿命以及抗腐蚀性能,已被应用于国内外先进航空发动机涡轮盘的制造中。我国的FGH4096合金与国外同类粉末高温合金(René88DT)相比尚存在不小的差距,具体表现为承温能力低、使用寿命短、使役稳定性差,这与合金中的O、N
超晶格是由纳米颗粒组装而成的二维、三维长程周期性有序结构。不同于单颗粒,超晶格体系具有特异于其周期性有序结构的新型光、电、磁特性,从而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表面等离激元器件、磁光手性等领域展现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调控纳米颗粒的弱化学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具有不同结构参数的超晶格的可控组装,是低维纳米材料、自组装化学等领域中的热门方向。目前,基于“自上而下”的纳米加工方法制备的纳米颗粒超晶格,受加工极
与传统建筑技术相比,装配式施工技术具有工期短、污染小、成本低等优势,因此该技术在建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高层建筑项目采用装配式施工技术时,为了确保施工安全,会使用铝模板作为项目外部的固定支撑,并利用爬架提升建筑材料运输、施工人员移动的效率。文章以实际案例为切入点,围绕装配式建筑项目中,铝模爬架技术的实际应用方式,以及铝模爬架施工质量控制要点等问题,展开详细探究。
我国油页岩储量丰富,油页岩作为石油替代能源物质在未来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对油页岩的高效开发利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由于油页岩含水率较大,不利于对其规模化开发利用,所以对油页岩脱水预处理成为当前关注的焦点。本文在传统气流-喷动床组合干燥的基础上提出将热管结构加入到设备中,开发了气流-喷动床热管辅助传热干燥设备。借助喷动气体和热管结构的联合作用,实现对喷动床环隙区物料流动与干燥的强化。本文从实验和模拟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