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纤维素酶细菌的分离鉴定及产酶条件的初步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yxw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纤维素是地球上最廉价、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因此将纤维素降解为单糖,然后转化为人类可利用的能源或物质,如可溶性单糖、葡萄糖、乙醇或者其它工业化学物质等引起了中外学者广泛关注。目前,利用微生物产生的纤维素酶来分解和转化纤维素是其利用的有效途径。纤维素酶是指所有参与降解纤维素最终被转化为葡萄糖的各种酶的总称,它不是单种酶,而是起协同作用的一类多组分酶系,故而又被称为纤维素酶系。纤维素酶高产菌的筛选和产酶条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意义。本课题通过从采集的富含植物腐败纤维的土壤以及郑州市某造纸厂废纸浆样本中,采用改良的筛选培养基分离并鉴定了具有高酶活力的纤维素酶产生菌,以期对纤维素酶的进一步工业化生产利用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材料来源:样品采自郑州大学校园内的富含植物腐败纤维的土壤以及郑州市某造纸厂废纸浆。筛选方法: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主要碳源,从采集的样品进行富集培养,采用纤维素刚果红选择培养基对富集培养物进行初筛,根据菌落周围透明圈的产生情况,获得一些具有产纤维素酶能力的菌株,测量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相对酶活性,进一步利用平板划线法进行复筛,获得产纤维素酶能力较强的菌株。鉴定方法:为确定分离菌株的分类学地位,PCR扩增后测定其16S rDNA基因的部分序列,在GenBank中通过Blast进行同源性比较,并与一些相关细菌构建系统发育树,结合其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对其进行分类学鉴定。摇瓶发酵:根据刚果红选择性培养基上测得的纤维素酶相对酶活情况,利用最优条件进行液体发酵,测量分离菌株羧甲基纤维素(CMC)酶活性。结果①经过初筛和复筛,从采集的样本中获得了2株产纤维素酶细菌菌株CP4和L1,其相对酶活较高。②基于16S rDNA序列的同源性比较及系统发育学研究表明:CP4分属于芽孢杆菌属;L1分属于节杆菌属。③在温度为20-45℃和pH为5-10的条件下,CP4能够快速生长并分泌纤维素酶。在35℃和pH为9的条件下,培养8 h后CP4开始产酶,培养3 d后相对酶活为5.43 mm/d。④L1适宜在碱性条件下生长,在pH值为7-11的范围内能够产生纤维素酶。在碱性条件下,相对酶活力较高,当pH值为10时最高,其相对酶活为3.25mm/d。⑤摇瓶发酵结果表明:以1.0g/L的CMC-Na为主要碳源、接种量为2%、转速180r/min、培养时间为48h时,初始pH值分别为8和10,培养温度分别为35℃和30℃,CP4和L1酶活分别可达104.34 U/mL和88.33 U/mL。结论CP4和L1分别被鉴定为巨大芽孢杆菌和节杆菌,2株细菌所产的纤维素酶均为碱性纤维素酶。
其他文献
目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指在围产期缺氧窒息,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是新生儿常见疾病,是新生儿死亡或运动、智力障碍的常见原因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去年广西苍梧一位乡人,在沙头乡一处深山里,采摘到一朵生重5.75公斤的罕见特大“灵芝”真菌。菌帽呈扇形左右张开,帽宽40厘米,株高24.9厘米。另外,菌体两旁还附有两朵菌帽,
籽粒苋(粒用苋)曾是古代的粮食作物。近年来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世界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和寻找新蛋自质来源,籽粒苋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我国1982年从美国引进了籽粒苋品种,
铜鼓县位于赣西北,境内多山,全县7万多亩一晚分布在海拔180~900米的山排和坑垅,随着海拔升高,日平均气温相应降低,水稻生育期也相应延长。不少农户不能根据所在地的海拔高度
目前,我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已超过6500万,双向网络覆盖用户超过3000万,共有13个省(区、市)的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基本完成网络整合工作。针对以上情况,广电总局要求NGB最终要达
目的察探究外周血中Treg细胞、T细胞群炎性细胞因子IL-4 IFN-γIL-17在RSV感染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发病病程展中的意义方法选2015年7~2016年6期间临沂人民院收治的毛细支气管
为了探讨花生—稻耕作制中花生对土壤有机质及三要素的影响,1986年湖南省粮油生产局主持在宁乡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进行了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导如下。 一、试验内容与方法 本
目的:日本血吸虫病(Sehistosomiasis japonicium)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血吸虫病疫苗的研究可以作为灭螺、药物防治和其他综合防治措施的一项重要补充
1971年,Rowell和Miller首次报导应用乙烯利(Ethrel)诱导小麦雄性不育获得成功,使人们对于采用化学药剂诱导小麦雄性不育以配制杂种,从而利用杂交优势,较大幅度地提高小麦产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