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产者责任延伸(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EPR)结合了“源头消减”、“预防优先”、“产品生命周期”等先进的固体废弃物管理理念,成为近二十年来,全球环境领域最重要的一项制度创新,在欧盟、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得以迅速推广,并日益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重视。EPR政策主要针对的是固体废弃物的处理责任问题,它要求生产者必须承担产品使用完毕后的回收、再生或弃置责任。尽管EPR在实施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产品生命周期最后一个阶段的管理问题——废弃物回收,但其实质却是通过废弃物处置责任的配置来影响产业链上游环节——生产者的设计决策。从理论上说,如果要求生产者对其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负责,那么理性的生产者就有动机改变产品的设计决策以减少末端的处理成本。因此,让生产者担负废弃物处置责任实际上是一种激励机制,它试图通过对产品生命周期的下游阶段实施环境约束措施,从而达到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源头阶段(产品设计阶段)就控制废弃物产生的目的。因此,可以将EPR理解为一项政策原则(policy principle),即借助于许多预防性环境政策工具(preventative environmental policies)的实施,通过对产品生命周期下游的激励来改变上游的设计决策。但关键问题在于哪些政策工具可以达到影响上游设计决策的目的?这些政策工具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以及各政策工具的适用条件有哪些?哪些政策工具可以激励上游的设计决策实现社会最优水平?前两个问题所要解答的是EPR政策的激励机制问题,而后一个问题所要解答的是EPR政策的有效性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EPR政策有效性问题的探讨与EPR激励机制问题的探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EPR政策研究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围绕着这样的核心问题,基于产业链各主体行为的分析和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纵向交易关系,在产品生命周期框架内通过构建数理模型,对EPR政策的激励机制与有效性问题进行了研究。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1)以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的大量文献为研究起点,对有关EPR的内涵本质、EPR政策对制造商行为的影响、EPR政策工具的激励效果与有效性、EPR政策的实施成本等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与评价,指出了本文研究将如何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EPR政策的激励机制与有效性研究进行完善,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向与目标。(2)在对EPR政策工具的激励原理和产业链各主体行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从产业链视角研究EPR政策激励机制与有效性的基本逻辑与研究方法,从而搭建了该问题的研究框架。(3)证明了EPR管制政策最优管制标准的实现条件,并给出了影响最优管制标准确定的主要因素。论证了单纯标准管制政策的无效性,并探讨了管制政策如何与经济政策手段相结合以恢复其有效性。(4)通过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研究了EPR管制政策有效实施的条件,探讨了激励强度、社会收益、管制成本、公众的环境意识等因素如何影响到EPR管制政策的有效实施。(5)考察了不同EPR政策工具的适用条件,并分析了各政策工具之间的相互关系。借助于模型推导,对庇古税、押金—退款、投入与产出税替代以及标准管制政策与产出税组合等几种政策工具激励强度的设定标准和有效发挥激励作用的适用条件进行了研究。(6)研究了产业链纵向交易方式对EPR政策激励效果的影响。通过比较不同纵向交易方式下制造商在EPR政策约束下的利润差异,分析了纵向交易方式对EPR政策激励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考察了不同纵向交易方式下EPR政策参量对制造商设计选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