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直立倾斜试验中自主神经功能变化分析

来源 :昆明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63hs63s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 的]通过对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直立倾斜试验不同阶段的心率变异及心率减速力的定量测定及比较,进一步分析自主神经功能变化异常在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 法]收集2017年10月—2020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和住院治疗就诊的高度疑似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的患者行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sting,HUTT)表现为药物试验阶段阳性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134例。按照预定时间设定分别截取直立倾斜试验每一阶段中的4分钟连续心电图,记作基础卧位时间段,基础直立位时间段,阳性卧位前时间段,恢复平卧位后时间段;在阳性复位前4分钟、2分钟、30秒、阳性复位时刻、阳性复位后2分钟,截取直立倾斜试验30秒心电图,记作T-2、T-1、T0、T1、T2,分别分析其心率变异频域指标中的低频功率(Low frequency,LF),高频功率(High frequency,HF)和低频功率/高频功率(LF/HF),其中低频功率(LF)反映交感神经活性和部分迷走神经活性,高频功率(HF)反映迷走神经活性,低频功率/高频功率(LF/HF)反映交感神经活性,并分析整个直立倾斜试验期间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和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 of rate,DC)。[结 果]直立倾斜试验阳性患者134例平均年龄为33.18±19.01岁,年龄<18岁患者43例(占总人数32.09%),年龄>65岁占6.7%;134例患者中73.10%的患者为女性。其中,混合型(Mixed,MX)77例,血管抑制型(Vasodepressor,VD)52例,心脏抑制型(Cardioinhibitory,CI)5例。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中比较发现LF在阳性复位前时间段较其他三个时间段明显降低(P<0.01);HF在基础直立位时间段较基础平卧位时间段降低(P<0.01),在阳性复位前时间段较基础平卧位时间段和基础直立位时间段降低(P<0.01);LF/HF在基础直立位时间段较基础平卧位时间段上升(P<0.01),在阳性复位前时间段较基础平卧位时间段和基础直立位时间段上升(P<0.01)。对于阳性复位前后,发现LF在阳性复位前2分钟最低,之后逐渐升高,在阳性复位时刻最高,之后降低;HF同样在在阳性复位前2分钟最低,之后逐渐升高,直至恢复平卧2分钟后最高;LF/HF则在阳性复位时刻最高,恢复平卧后降低。直立倾斜试验四个阶段内三组亚型之间比较发现LF血管抑制型在阳性复位前时间段内对比混合型明显降低(P<0.01);HF三组亚型之间比较时发现血管抑制型在阳性复位前时间段内对比混合型明显降低(P<0.01);LF/HF三组亚型之间比较时没有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直立倾斜试验阳性复位前后三组亚型之间比较,在LF之间比较发现在阳性复位前2分钟血管抑制型LF低于混合型LF(P<0.01)阳性复位前30秒血管抑制型LF小于混合型和心脏抑制型LF(P<0.01);阳性复位时刻血管抑制型LF小于混合型和心脏抑制型LF(P<0.01);HF比较发现阳性复位前4分钟血管抑制型HF低于混合型HF(P=0.01);阳性复位前2分钟血管抑制型HF低于混合型HF(P<0.01);阳性复位前30秒三组亚型间两两相比均有差异(P<0.01);阳性复位时刻心脏抑制型HF高于混合型和血管抑制型(P<0.01);在LF/HF比较没有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整个直立倾斜试验期间血管抑制型和混合型meanRR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角指数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我们的结果表明:1.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交感神经活性在直立倾斜试验中呈进行性升高,直立后交感神经活性较平卧时升高,药测立位较直立位升高,恢复平卧后恢复至基础平卧水平,迷走神经活性则相反,呈进行性降低,直至血管迷走性晕厥发作时升高,恢复平卧后恢复至基础平卧位水平。2.血管迷走性晕厥三种亚型患者在直立倾斜试验中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变化强度不相同,血管抑制型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较混合型变化强度弱。
其他文献
[目 的]:探讨本中心利伐沙班在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导管消融围术期抗凝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一步分析利伐沙班不间断与间断两种抗凝策略的使用方法及优劣,详细描述利伐沙班不同抗凝方法使用流程。以期对围术期应用利伐沙班抗凝提供参考。[方 法]:连续纳入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行房颤射频消融术患者共90例,据患者意愿选择利伐沙班或者华法林抗凝,以利伐沙班抗凝治疗60例患者作
[目的]针对单纯分流型先心病,包括单纯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分析利用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phy,ECHO)和右心导管检查(right ventricular catheter,RHC)评估其肺动脉压力的相关性,分析超声心动图估测肺动脉压的准确性,探讨超声心动图评估肺动脉高压的价值。[方法]取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于我院住院治疗的先心病患者作
[目的]利用多模态超声评价兔下腔静脉血栓模型,并研究不同辐照时间低功率聚焦超声对IVC的生物学效应,筛选出最佳辐照时间;观察在尿激酶溶栓的基础上使用低功率聚焦超声仪辐照携带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 factor-α,TNF-α)单克隆抗体的靶向微泡对兔下腔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方法]1.日本大耳白兔30只,分为两组,血栓模型组15只,低频超声辐照组15只。血栓模型组:建立IVC
[目的]通过“人类外周血CD34+单个核细胞自体移植疗法”重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TAO)肢体远端缺血组织小血管的疗效分析来进一步证实干细胞移植改善TAO患者下肢血供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5年12月至2020年10月份接受干细胞移植或者巴曲酶保守治疗并符合标准的TAO患者85例资料。其中干细胞移植组患者43例
[目 的]低氧诱导肺动脉高压(Hypox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HPH)是慢支气管炎和间质性肺疾病等多种疾病的进行性和破坏性并发症,是导致各种心肺疾病患者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因素。肺血管重塑是其主要病理特点,肺动脉平滑肌的增殖、迁移、自噬以及炎症反应是促进血管重塑的主要原因。重楼皂苷Ⅶ(PolyphyllinⅦ,PPⅦ)已经被证明具有抗炎作用,同时它还能抑制多种细胞的增殖、
[目 的]本研究通过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相关性高血压患者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前后的相关临床指标进行分析,探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OSAHS相关性高血压的疗效。[方 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20年5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全科医学科住院及高血压门诊的患者,按照纳入标准入选确诊并完成随访的60例OSAHS相关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治疗组29例(降压药物+无创正压通气)
[目的]冠状动脉造影是确诊冠心病的介入性诊断技术,存在有创、昂贵、风险高、推广难等缺点。只有当患者造影结果狭窄程度>70%时需植入支架改善血供。但部分患者虽有明显临床症状,造影结果却为轻度狭窄甚至正常,此时无需植入支架,冠状动脉造影仅起诊断作用。目前亟需一个能初步评估患者冠脉狭窄严重程度的生物标志物,为临床有效识别、监测冠心病高危患者提供无创诊断指标。[方法]选取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首次确诊为
[目的]调查研究云南昆明石林地区彝族人群血压情况及高血压的检出率,探讨该地区高血压患病的影响因素,为该地区血压的管理以及高血压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实地测量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共纳入云南昆明石林地区彝族人群37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身高、体重、上臂中围、三头肌皮褶厚度、小腿围、腰围臀围等体格检查数据和血常规、肝肾功、血脂、甲状腺功能、空腹胰岛素水平(fasting insulin FI
[目 的]本研究通过对房间隔缺损相关肺动脉高压的病人基因检测,判断房间隔缺损相关肺动脉高压的病人是否含有既往已明确的PAH致病基因突变,以便于临床得知房缺相关肺动脉高压发生与遗传基因是否相关联,更有利于早期识别干预,并能改善患者预后。[方 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昆明医科大大学附属延安医院诊断并收治入院的45例ASD-PAH患者的外周静脉血液标本,其中男性10人,女性35人,年龄在
[目的]采用经考评的高血压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Patient Reported Outcomes,PRO)量表对高血压患者进行PRO评估;制定高血压PRO的最小临床重要差值(Minimal Clinically Important Difference,MCID),用于判断 PRO 得分变化的临床意义;分析不同用药方案和血压水平的高血压患者之间PRO得分差异,从心理、生理、社会等角度提出适合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