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菜蛾溶菌酶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aping03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epidoptera:Plutellidae)是全球范围内破坏农作物最严重的害虫之一,主要危害十字花科作物。由于小菜蛾世代周期短、繁殖能力强,并对多种杀虫剂产生抗药性,使得对小菜蛾的防治日趋严峻。生物防治是当今社会害虫绿色防治的主要发展方向,昆虫天然免疫系统成为未来生物防治的一类重要靶标,而溶菌酶是昆虫天然免疫系统中的一类重要效应因子,因此研究小菜蛾溶菌酶的功能,有助于深入认识小菜蛾的免疫防御机理,为小菜蛾的生物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也为小菜蛾溶菌酶的开发应用奠定基础。本研究利用大肠杆菌异源表达系统成功表达小菜蛾溶菌酶,并进一步深入研究其生物学活性与功能,主要结果如下:1.基于小菜蛾基因组信息,利用RACE-PCR技术扩增获得长度为423 bp的小菜蛾溶菌酶基因Pxlys(Gen Bank Accession Number:MN702780),其编码140个氨基酸,N端含有19个氨基酸的信号肽,编码121个氨基酸的成熟肽,相对分子质量为15.79 KDa,理论等电点是8.91。2.对溶菌酶体外表达体系进行优化。通过pET系列原核表达载体的筛选,发现Pxlys分别与pET32a、pET29a表达载体构建重组质粒后,均能在E.coli BL21(DE3)和E.coli Origami 2(DE3)中表达,但E.coli Origami 2(DE3)宿主菌较E.coli BL21(DE3)宿主菌更有利于Pxlys的可溶性表达。同时,对重组工程菌E.coli Origami 2(DE3)-pET29a-Pxlys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发现当发酵条件为:初始菌浓度OD600=0.6、IPTG终浓度为0.6 mmol/L、诱导温度为16℃、150 rpm诱导培养16 h后重组溶菌酶的抑菌活性最好。3.抑菌试验表明Pxlys不仅对革兰氏阳性细菌的停滞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stationis)、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有较强的抑菌活性,而且对革兰氏阴性细菌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志贺氏菌(Shigella sp.)和沙门氏菌(Salmonella sp.)也有抑菌能力,但Pxlys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比革兰氏阴性细菌表现出更强的抑菌活性。另外,Pxlys还表现出对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的杀菌能力。上述结果表明,Pxlys具有广谱的抗微生物活性。4.对可能影响重组溶菌酶抑菌活性的条件进行探究,试验表明,Pxlys最适温度为45℃,最适pH为6.0,值得注意的是,Pxlys经95℃水浴处理15 min后仍具有抗菌活性,表明Pxlys是一个耐高温蛋白,具有良好的工农业应用潜在价值。另外,试验表明Mn2+、K+、Zn2+、硼酸和吐温80都能增强Pxlys的抑菌活性;相反,Cu2+、Ca2+、Mg2+、柠檬酸和无水乙醇却降低了Pxlys的抑菌活性,而Na+、Fe3+和吐温20对Pxlys的抑菌活性影响不大。5.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溶菌酶的抑菌作用机理,发现Pxlys会造成革兰氏阳性细菌停滞棒杆菌的细胞表面粗糙不平、细胞出现裂痕,内容物泄露,细胞骨架崩塌,最终导致细胞解体,出现大量的细胞碎片;而对革兰氏阴性细菌大肠杆菌则表现出,细胞肿胀、凸起进而导致细胞涨破,出现不同程度的细胞破裂,提示Pxlys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和对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抑菌机理可能存在不同。本研究不仅对小菜蛾溶菌酶的体外表达体系进行优化,筛选出合适的表达载体与宿主菌,并优化了其发酵的条件,促进了Pxlys在大肠杆菌中的可溶性表达,同时探究了Pxlys的抑菌活性和抗菌机理。为抗菌肽类在原核系统的表达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为小菜蛾溶菌酶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前提,也为小菜蛾的生物防治提供新的方向。
其他文献
氮素的淋溶、损失不仅成为限制森林生产力的影响因素,而且对生态系统的安全产生极大的威胁。本研究地点位于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白砂国有林场(25°04′~25°15′N,116°30′~116°38′E),选取6个不同林龄段(4,8,18,28,40,≥100)的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并在每个林龄段做真重复选取3~4个20 m×30 m的样地作为试验小区。通过对不同林龄天然次生林0~10 cm土层的理化性
土壤氮素循环在自然界生态系统元素循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主要包括固氮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等。土壤微生物在氮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驱动和调节着氮循环的各个过程。杉木人工林不同的生长发育会引起林地土壤以及植被等的改变,土壤微生物也会做出相应的响应,进而影响人工林土壤养分的周转与循环。因此,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杉木人工林土壤硝化、反硝化过程及微生物进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杉木林氮素周转的变化规律及影响
全球0-3 m土层土壤碳储量约为2344 Gt,高于植被和大气的总和,其中,森林土壤碳储量约占全球土壤碳储量的39%。因此,森林土壤碳库的微小变化将会影响全球碳平衡。全球气候变化将改变森林生产力和地上、地下凋落物输入,从而影响土壤碳库。长期以来对微生物通过合成代谢实现固碳作用以及微生物残体对土壤有机碳累积的贡献关注较少。我国亚热带地区,大量的天然林转变为人工林,森林转换改变了土壤有机碳储量、凋落物
近年来,由氮沉降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变化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对此展开诸多研究。生物质炭(Biochar BC)作为一种新型土壤改良剂,在改善土壤酸性、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例如N、P)、增加碳汇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在氮沉降增加背景下,施用BC对人工林土壤养分影响如何,进而如何改变杉木幼苗的养分吸收,目前报道还不多见。为此,本实验采用析因设计,氮沉降处理分为0(N0)、40(N1)
树轮早晚材同位素是提取湿热地区季节性气候变化信号的有效指标,福建地区也有相应研究工作开展,然而福建地区早晚材碳氧同位素年表尚未建立。论文选取对气候变化敏感且相关研究不足的福建省这一湿润亚热带地区,第一次建立该区长达215年(1801-2015)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树轮早晚材碳、氧同位素序列,通过早晚材稳定碳氧同位素序列与气象因子(温度、降水、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等)之间的相关
细根具有巨大的吸收表面积、生理活性很强,是树木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主要功能器官,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重要作用。落叶树种地上部分采取高效率的生态策略,而常绿树种则采取相对保守型的策略,但是对于常绿与落叶树种地下细根整体上的资源策略还知之甚少。此外,叶经济谱已经被证实,但根经济谱还没有一致的结论。本研究选择亚热带59个常绿与落叶树种的前四级细根为研究对象,通过测量前四级细根的养分、形态和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是南方红壤区主要植被恢复树种,受自然条件、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叠加影响,林下存在着中度甚至强度以上水土流失。推广典型治理模式,可有效减轻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质量,促进退化马尾松林的生态恢复。以乔灌草混交、条沟草灌、全坡面播草、低效林改造、封禁管理等典型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和林下严重侵蚀未治理地为研究对象,采取野外样地调查、采样、观测和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研
为了满足居民对蔬菜的需求和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设施蔬菜栽培在我国发展迅速。然而栽培过程中大量农药化肥的投入以及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导致设施蔬菜发生严重的土壤退化问题,威胁设施蔬菜的可持续发展。本实验以河南省原阳县沙岗村连续种植10年番茄的设施蔬菜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强还原处理(Reductive Soil Disinfestation,RSD)、添加生物质炭(BC)以及两者联用(BC+RSD)三种
凋落物分解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凋落物的不断输入对森林土壤碳、氮的形成、稳定和转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凋落物不同阶段分解物质的差异导致进入土壤的DOC组成不同,进而影响颗粒态与矿物结合态碳氮的组成。而氮添加使凋落物分解过程先后释放物质发生改变,从而调控土壤氮循环,可能存在对土壤不同组分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因此,从土壤矿颗粒态与物结合态角度研究不同性质凋落物在分解过程中释放物质组成对土壤氮的影响,对认
森林凋落叶是植物组织衰老死亡或更新代谢的产物,同时也是影响土壤有机质的重要因素。凋落叶的分解会影响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特性的变化,进一步影响土壤CO2和N2O排放。本研究依托福建省三明森林生态系统与全球变研究站平台,以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和马褂木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培养试验。设置6种处理:马尾松凋落叶+马尾松土壤(PM+PM)、香叶树凋落叶+马尾松土壤(LH+PM)、马褂木凋落叶+马尾松土壤(LC+